关于全方位加速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打造汽车产业“新三地”的建议
全方位加速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在光谷科创走廊“原始创新策源地、离岸科创集聚地、产业合作新高地”的基础上,打造汽车产业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选地和区域产业协作集聚地等“新三地”,是我市增强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抓手。当前,大走廊建设还存在跨区域协调难度大、发展定位不清晰、建设范围不明确、供应链内循环不足等方面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争取省级层面组织领导
争取省委支持,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出台,作为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同时,打通区、县(市)间在用地、招商、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政策,密切区、县(市)间产业协同和企业联动,确保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发展“一张图”“一盘棋”。推动设立由省政府、各地市政府共同出资的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创新投资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大走廊沿线城市以产业创新为导向创新考核体系,实现指标和税收的合理分配。
二、明确战略定位,打造汽车产业创新“新三地”
聚焦车路网图、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和车用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技术攻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打造汽车产业创新策源地。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早期孵化—产业落地—发展加速”科创路径,牵引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重大装备产业化项目在大走廊落地,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选地。按照总部研发和重大项目在武汉经开区,生产转化和产业配套在周边的发展模式,定期组织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供应链对接大会,打造区域产业协作集聚地。
三、突出圈层协同,凝聚武汉都市圈发展合力
武汉经开区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核心区,重点发挥汽车企业总部、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科技服务、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等战略性功能。向北、向东与蔡甸区、东西湖区和江夏区、东湖高新区联动发展,以整车应用带动行业升级,加强与东湖高新区“光芯屏端网”关联产业的供应链合作,强化对全市汽车产业创新的技术转化和服务辐射功能。向西、向南辐射带动汉川、仙桃、天门、潜江和嘉鱼、洪湖等地发展,有序推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配套型、汽车化工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
四、锚定重大项目,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样板
推动武汉经开区与东湖高新区、江夏区、蔡甸区、汉阳区轨道交通直连直通。支持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向仙桃、洪湖、孝感等地延伸。支持武汉经开区以园区为载体,打造国家级实验室,申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国家软件名园、筹划汽车芯片产业园。支持武汉中科先进院、华科未来技术研究院、国智中心经开中心等创新平台发展,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支持东风公司实施“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组建“车谷实验室”“先进材料与工艺工程研究院”和“软件工程研究院”。采用飞地模式,建设一批汽车基础零部件、车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绿色机械加工等合作园区。
市政协委员,汉南区政协主席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