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召开常委专题协商会议 围绕“全面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 加快发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言
全面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全方位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是促进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举措,也关乎武汉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远布局。
今年初,武汉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加快发展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议案》(以下称3号建议案)。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3号建议案办理工作方案》,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民政局为主办单位,相关部门和各区为会办单位的办理工作领导小组。
市政协高度重视3号建议案办理及协商工作。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结合“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多次带队赴各区进行深入调研、专题研究。
截至目前,全市政协系统累计调研活动及一线协商50余场次,形成调研报告45篇,收集社会适老化建设的意见建议百余条。
10月18日,市政协召开“全面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 加快发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常委专题协商会议。会上,市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陈卫宁作主题发言,他建议,要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完善社会适老化发展机制,进一步统筹资源联动,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改造基础性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适老化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大老年友好型文化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与监督体系。
会上,市政协常委,东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市委副主委杨早明围绕“加强适老化改造专业人员培养”;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工商联副主席刘冬围绕“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助力社会适老化建设”;市政协常委,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再强围绕“多元化推进社区养老服务 助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智杰围绕“促进存量资源改建养老服务设施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农工党市委专职副主委李运玲围绕“完善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内设养老中心建设”;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彦全围绕“加强武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适老化建设”;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九三学社市委专职副主委胡权围绕“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 加速推进我市社会适老化建设”;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台盟市委副主委,市台联副会长雷敏捷围绕“加快促进我市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 推动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泉围绕“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我市养老产业发展”;市政协常委,湖北元申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陈昊围绕“建立‘政府—社会—家庭’适老化改造分工协作机制”;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顺辉围绕“推进过街人行设施加装电梯 助力社会适老化建设”;市政协委员,汉阳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革鸿围绕“将老年服务供给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融合”等主题分别发言。
■ 完善体制机制 统筹资源联动
目前,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已完成编制,适老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养融合、安宁疗护和多元化老年助餐等服务模式逐步推广,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不断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对标全国同类城市和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创建要求,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市政协常委们建议,加大对远城区、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自主付费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适老化建设,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采取慈善捐赠、公益创投等方式,吸引社会慈善资源、爱心社会组织等参与社会适老化改造,促进适老化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开展银发经济相关业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兴办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家政、教育、健康、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模式。
市政协常委们表示,适老化改造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主体,需要明确牵头单位,划分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合力打通适老化改造中的堵点重点难点,统筹推进全市适老化改造工作。
他们建议,整合政府、社区、餐饮企业以及志愿组织力量,大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聚焦老年人刚性需求,因地制宜增设一批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老年餐桌,积极引进各类养老服务市场主体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助餐、助洁、助医、助浴、助行等居家上门服务,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对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可建设一批高质量适老化改造公共样板间,便于老年人就近体验,引导老年人按照贴心的设计对自家进行高品质的适老化改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市区社会福利院等基层公共服务网点为依托,增设和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和事项,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医—护—养”一体化签约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实施社区医养能力提升行动,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毗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 加强设施改造 提升适老化水平
市政协常委们建议,启动针对市内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全面排查与评估工作,明确现有设施的适老化水平,并据此制定详细的升级改造计划。重点在于无障碍环境的构建,包括增设或优化无障碍通道、电梯,铺设防滑地面,安装稳固扶手及配置舒适的老年人专用座椅。同时,增设应急呼叫系统,确保紧急情况下老年人能迅速获得援助。此外,引入智能化适老设施,如语音导览、智能助听及电子阅读设备,以科技助力老年人便捷获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
常委们提议,住房和城市更新部门需牵头出台明确清晰、切实可行的存量资源改建养老设施操作指引,为全市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指南,优化审批手续,提高办理效率,有序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通过城市更新,将低效工业仓储用房、闲置学校和基层卫生院等存量资源优先改建为养老设施,保障养老设施用地用房需求。将武汉市“商业住宅去库存”工作与养老设施发展联动起来,在鼓励党政机关闲置房产出租用于养老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允许存量的商业、办公、社区用房等通过临时改变建筑用途,在不改变存量资源规划性质和土地权属的情况下,通过改造、租赁等方式更加灵活地兴办符合标准的养老设施。
常委们表示,可按照“政府无偿提供建设场所,运营商抵偿运营”的要求,结合各区实际,合理布局,建设集日间照料、24小时托养、上门照护、康复训练、服务体验、政策咨询及对下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引导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运营机构进驻,重点为经济困难、失能失智等困境老人提供普惠托养服务,规范综合体基础条件建设,制定标准化的服务项目,引导综合体与周边医院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或内部设置医疗机构。
还有常委提出,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武汉市过街人行设施的功能难以满足老年人便利出行的需求。据统计,武汉市过街人行设施共248座(不含地铁和轻轨出入口兼有过街功能的通道),其中人行天桥196座、地下人行通道52座,仅有38座安装了共计160部电梯,占比15.3%。为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提高老年人出行便捷度、舒适度和安全感,应对符合条件的过街人行设施加装电梯。
■ 聚焦群众关切 推进服务创新
根据《武汉市养老服务发展报告(白皮书)》,目前武汉市呈现“9901”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同时老年人养老预期、方式与偏好、需求结构更加多样化、多层次,不仅包含生存型,也包括发展型和娱乐型,与健康相关的医养康养服务需求增加,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出现交叉重叠。
市政协常委们表示,为提升老年人文化参与度,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策划并推出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特色文化项目。包括传统艺术如书画、手工艺、民乐演奏的培训课程,以及健康讲座、兴趣小组等多元化活动,旨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加强线上文化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开发对老年人友好的线上服务平台,简化预约、咨询、导览流程,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文化体验。
常委们建议,要深化拓展“智慧养老”新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养老服务,通过持续扩大数字化养老覆盖面、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打造一批养老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养老数字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App等移动端打造街道养老服务平台,连接各项资源和服务,推进养老服务更全面更精细,破解辖区养老领域高频急难问题。同时,加快畅通数字化养老产业链,解决各服务环节各自为政、链接性差、碎片化严重的问题,鼓励各方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平台与社区、老年人的紧密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数字化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常委们建议,将老年服务与消费、文化、治理等场景紧密融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消费场景融合,鼓励大型商超举办银发主题购物节,设立银发消费专区。加快消费场所适老化改造,引导商场、超市等开设老年专区或便捷窗口,保留面对面人工服务和传统支付方式,提高老年人消费便利度。文化场景融合,打造老年文化街区,开展公益健康教育,鼓励老年大学下沉街道、社区,为老年人拓展社交空间,促进商文旅融合,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品质生活需求。治理场景融合,鼓励身体健康、心态积极的低龄老年人发挥余热,号召退休老党员担任社区党建指导员,开设银龄达人工作室,成立社区老年乐龄志愿队、长者义工队、老党员先锋队等队伍,围绕社区治理群策群力,汇聚“银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