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 聚焦文化强市建设围绕“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效用提升”建言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内重要的旅游城市。
截至目前,武汉市共建有127家各类博物馆,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拥有各类老字号92家,建成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三家5A级景区和22个4A级景区,昙华林、户部巷、吉庆街、江汉路等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颜。
今年,市政协将《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效用提升》列入重点提案。市政协对文化强市建设高度关注,今年以来,专题围绕“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效用提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座谈,并收到数十篇高质量建言材料。
9月29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效用提升”建言献策。会上,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市政协民盟界别召集人,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程宏刚作主题发言,他建议,要完善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提升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效能和价值,多措并举形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合力。
会上,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别召集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进围绕“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效用提升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民进市委副主委董菲围绕“关于创建‘一桥两山’文旅融合示范区的建议”;市政协常委、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民盟市委副主委张海谋围绕“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助推我市文旅融合发展”;市政协委员,武汉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郑林围绕“加快实施汉口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 打造世界级人文滨江空间”;市政协委员、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烧伤与创面修复中心主任张祥明围绕“关于强化东湖风景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市政协委员、湖北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袁小山围绕“关于进一步促进黄鹤楼景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市政协委员、汉阳区政协主席陈革鸿围绕“建设‘知音文化旅游区’打造武汉文旅新引爆点”;市政协委员、青山区政协主席杨新围绕“关于大力推动我市工业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副主任李小曼围绕“讲好武汉故事 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等主题分别发言。
■ 完善体制机制 形成整体合力
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秀历史建筑、旧城风貌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和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体量大,还拥有汉剧、汉绣、古琴艺术、高龙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的化石”“凝固的史诗”,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武汉这座古老城市的财富。
委员们建议,要合理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城市紫线,科学审慎制定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指引,坚守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政府部门需要聚焦设计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的难点和制约因素,及时优化制度框架和政务服务,为活化利用创造便利条件。注重将武汉的城市精神和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性文化氛围。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利用遗址文化元素科学规划建设公共绿地、森林公园和观光休闲园区,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切实增强武汉市民的文化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完善我市保护类法规规章,明确历史文化资源认定、各部门职责权限、资金投入、保护措施、监督检查等方面内容。提高文化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依法打击各类破坏历史文化资源行为。
委员们表示,要优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运行机制,探索武汉市涉旅文保单位管理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等新模式,着力解决好文保单位的“低投入、低开发和低保护”等问题。选取一批文物价值高、区位优势明显、周边环境优良、保护工作到位、有一定旅游基础的文保单位探索“两权分离”改革,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物单位的反哺和再保护。建立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机制,在全面覆盖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的基础上,细化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统筹研究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政策举措,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保护利用难题,形成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委员们表示,要多措并举形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合力,借助科技力量激发数字潜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促进武汉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再生,进一步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借助宣传力量,有计划地进行城市整体营销,借助文艺、会展、论坛、赛事等形式,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开展好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和旅游品牌,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而提升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
■ 擦亮城市名片 讲好武汉故事
2024年初,武汉市将“加快打造‘两江四岸’重点区块,实施‘一桥两山’等重点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誉为“龟蛇锁大江”的“一桥两山”区域(即武汉长江大桥连接龟山、蛇山)是武汉中心城区空间骨架的核心,旅游资源最丰富、历史人文最厚重,是武汉打造“长江文明展示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抓手。
委员们建议,将该区域打造成为武汉市长江文明核心旅游板块——“一桥两山”文旅融合示范区,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一个工作小组、一个运营平台、多个经营主体”的景区共建管理机制,通过市政府组建多部门协作的“一桥两山”文旅融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主导协调各资源主体,收拢古琴台、晴川阁、龟山三大殿等核心景区运营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设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并指定市属国有文旅企业为统一运营平台。以长江大桥为纽带,发挥黄鹤楼景区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龟山景区旅游吸引力和景点利用率,贯通全区打造“龟蛇锁大江”文旅金线及水上蓝线、夜色紫线、康体绿线等特色文旅线路,按照一体化景区建设标准,推动游客服务中心、基础配套、观景体验、特色服务等方面建设。
委员们表示,要依托大数据,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打造“一桥两山旅游融合示范区”智慧服务平台,利用AI、VR、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全局态势感知、精准预警、资源调度,满足景区管理的智能化与游客体验的个性化。通过增加摆渡车、拓宽长江大桥步道和两山周边交通落点的微改造,提升微循环体系、智慧停车系统等建设,满足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出行。整理武昌、汉阳古城背街小巷的城市风貌,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实现了景区与城区交相辉映,经济与人文和谐发展。
此外,近代以来,武汉工业发展迅猛,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和文明遗产,如何有效开发再利用特色工业遗产资源,塑造和擦亮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品牌,是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委员们建议,要持续开展工业遗产调查、评估和申报,丰富工业遗产资源名录,加强对工业遗产、工业遗址的高水平保护利用。以沉浸式体验为主导,积极培育工业旅游、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工业遗产从生产性资源转变为都市型旅游生活化创意空间。支持和引导企业推出科技型工业旅游、工厂观光休闲旅游、工业遗产旅游、工业消费体验旅游等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
■ 助推融合发展 打造新引爆点
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作为中国革命的发祥地,经历了百年战火、蜕变、发展和重生,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能够助推武汉市文旅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委员们建议,可结合武汉市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由市委、市政府主导,文旅部门牵头实施,对全市众多革命旧址、文物、人物等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资源整合,打造红色文化资源谱系;搞好调查论证和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红色文化和旅游规划,细化实施方案计划,修订新时期的相关管理法规条例,确保文旅高度融合工作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立足武汉区域特点和优势,将红色文化元素注入经济社会发展肌理,全要素、全方位、全链条整合激活全市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大文化”新格局。
委员们表示,要打造影响广泛的武汉红色文旅品牌,筹划红色文旅活动。比如打造诸如“江城红色文化博览会、武汉红色文化旅游季、武汉红色革命话百年”等文旅品牌活动,将红色资源的文化性和经济性完美融合。利用红色资源丰富、感召力强的优势,吸引各地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来武汉进行红色游学,让武汉成为全国红色研学基地。基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武汉标志性事件,通过创作和展演沉浸式红色舞台剧等,如《武汉1911》《武汉1927》《武汉1938》等,搞好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设计制作出体现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元素,兼有创新性、市场性、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委员们还认为,要注重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科技语境,以音乐、戏剧、动画、cosplay等创新手段讲述黄鹤楼、知音、晴川阁等名胜典故,吸引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群体,展现长江文明的古今魅力,形成特色文旅品牌。围绕武汉特色与城市生活个性,如“新文旅”模式的夜游、夜集、夜宴、夜宿体验,增强游客参与感与体验感。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导入衍生产业,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美食、非遗、老字号等,加快研发文创产品,线上线下营销结合;举办音乐节、美食节、露营、集市、亲子活动等具有现代吸引力的新场景、新业态,实现品牌曝光与市场引流,让文化IP为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提升区域知名度与美誉度,让城市旅游流量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