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圈各市政协主席为同城化发展协商建言
10月29日至30日,武汉都市圈政协主席协商会在汉召开,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个都市圈成员城市,以及洪湖、京山、广水3个观察员城市的政协主席齐聚一堂,围绕“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积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协商建言。
武汉都市圈政协主席协商会,原名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武汉都市圈政协主席论坛,是在省委、省政府支持领导下和省政协指导下,由武汉市政协发起,武汉都市圈9个成员城市政协每年轮流举办的区域性协商会议。自2005年举办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协商会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聚焦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课题,一年一个主题,开展系统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有关经验和做法得到全国政协、省政协充分肯定。
会上,武汉都市圈各成员城市及观察员城市政协主席、代表和武汉政协智库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大会发言。
本期“议政与建言”刊发此次协商会的发言摘要。
■ 加快建设武汉新城
打造武汉都市圈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引擎”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罗联峰
一、锚定定位,在城镇和产业双集中上作出示范。要锚定总体定位,一流标准,加强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城市和产业“双集中”。
二、聚焦创新,在信息化赋能上作出示范。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大力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畅通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
三、项目引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作出示范。积极谋划引爆性项目,加强协同招商,支持重大项目落户武汉新城。
四、加强协同,在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作出示范。充分发挥“新城中心片区”的核心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光谷片区和葛华片区”科技创新环境。
五、完善机制,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作出示范。探索构建高效精简、富有活力的武汉新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共享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以信息化赋能加快武汉都市圈四化同步发展
黄石市政协主席何运平
一、技术赋能、点上示范,进一步筑牢产业数字化基底。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以政府采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问诊”全覆盖,开展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工程。
二、龙头带动、链式牵引,进一步推进产业数字化应用。梳理出转型“牛鼻子”清单、高价值清单,组织开展数改方案带量采购。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形成“链主领航、成员跟随”的雁形数改格局。
三、平台托举、面上扩容,进一步提高产业数字化效益。积极引导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上线云化系统,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资源集聚、需求对接、成果发布、示范引领的服务矩阵,提升区域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
四、生态营造、体系助力,进一步塑造产业数字化优势。着眼塑造产业数字化优势,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上游产业链,突破发展数字经济中游产业链。
■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武汉新城鄂州功能区建设
鄂州市政协主席 杜文清
一、聚焦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引擎”。强化武汉新城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加大武汉新城鄂州功能区建设力度,做强葛店经开区等创新节点,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重大平台辐射区、创新成果承接区、高新产业聚集区。
二、聚焦科创策源能力提升,抢占发展新质生产力“快车道”。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化校地、校企融通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三、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点”。推进国家光电子及信息产业基地等园区共建,研究出台武汉新城各片区衔接贯通的税收优惠、培育奖励专项支持政策。
四、聚焦政策制度支持,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软环境”。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专项行动,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生态圈,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 关于加快武汉都市圈交通物流互联互通的建议
孝感市政协主席张汉平
一、进一步完善综合立体交通。加快高速公路扩容、加强城际公路衔接,完善都市圈公路网络化体系。
二、进一步推动物流降费减负。建议参考安徽、河南等地的做法,推出一些优惠的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推动物流企业减费增效。
三、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是支持武汉枢纽直通线、蔡甸柏林至沿江高铁汉川东站、天河机场至孝感临空大学城等重大项目,力争尽快开工。加快孝感至天河机场高速公路项目,构建孝感直达武汉的高速新通道。
四、进一步支持物流项目梯度转移。已规划在临空区建设现代物流枢纽,提升孝感与武汉“三港”的物流运输效率,舒缓大武汉的交通压力。建议省发展改革委将以上项目纳入“十五五”湖北省交通运输综合规划,也请武汉市继续支持和帮助孝感的项目建设。
■ 以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
推动武汉都市圈新型城镇化
黄冈市政协主席洪再林
一、优化都市圈城镇规划布局,推动县城城镇集中高质量发展。针对都市圈内平原、山区县城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做好县域发展规划。
二、提升都市圈内县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一方面,统筹内部产业培育与外部产业转移,推动生产要素向县城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城更新、老旧小区改造。
三、加强协作,推动都市圈内县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向园区有效聚集,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大圈内校企对接,建强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发挥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空枢纽作用。
四、健全就地城镇化激励机制。划分增长带动型、特色发展型、服务提升型三类县,分类建立市民化评价体系,据此给予转移支付奖励。适当提高市内转移人口所占奖励的权重。
■ 共同守护武汉都市圈古民居古村落
协力打造荆楚文化靓丽名片
咸宁市政协副主席王芳
一、明确党委、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领导责任,将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纳入省政府对各地的目标管理内容,纳入武汉都市圈文商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建议我省制订出台传统村落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解决边界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建议武汉都市圈参照住建部等七部委的相关规定,在全省率先建立警示通报制度。
三、可设立省级古民居岁修基金和奖补资金,对保护成效显著的地方给予奖励。引导域内有实力的文商旅企业、金融资本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与限制,投资古村古建项目建设。
四、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让武汉都市圈的古民居古村落与乡村振兴、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五、建立武汉都市圈范围内的统筹协调机制,支持咸宁创建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做大做强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品牌。
■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牵引
带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仙桃市政协主席印家利
一、做实水安全,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整体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全力推进水网安澜提升工程建设。系统完善综合治理体系,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提质行动,维护水生态平衡。
二、做好水环境,守住农业现代化发展底线。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态责任,实现流域补偿机制。调整种植养殖模式,推动全域性执法。
三、做大水经济,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规模效益,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土地合理有效流转。建设特色鲜明、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农业项目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四、做优水文化,涵养农业现代化发展底蕴。挖掘文化渊源,深入挖掘水文化。培育展会经济,继续办好水域经济为主题的展会。盘活水资源,打造融合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于一体的滨河公园、亲水节点。
■ 以“双集中”赋能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天门市政协主席刘艺新
一、科学构建都市圈“双集中”发展格局。做优中心城区,完善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塑强县域经济,科学编制县域发展规划,分类完善县域综合市政设施。支持天门、仙桃、潜江做好纺织服装供应链,共建全省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二、大力推动都市圈“双集中”协调发展。支持天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建设,在县域内统筹交通、市政、物流等设施建设,补齐县城短板。加快城乡公共服务高效配置,优化圈内公共服务布局,建议支持天门建设本科院校。
三、全面畅通都市圈“双集中”要素通道。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探索建立标准互认机制,试行圈内居住证互认制度。加强交通水网贯通,打通区域电力梗阻。夯实算力基础底座,建议支持天门等地依托武汉算力中心,建设算力节点城市,推动都市圈全域数字化转型。
■ 关于提升武汉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潜江市政协副主席 刘晗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编制潜江市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建设能源新城。依托盐化工,全面建设“光芯屏端网”的配套产业基地。二是积极招商引资,今年来全力推动优质产业链的连接,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建链。三是强化智力支撑,为区域创新产业协同提供支撑平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大力推进江汉油气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加强能源综合项目建设,强力发展微电子材料、湿电子化学等产业。
三、相关建议。一是恳请省政协、武汉市政协加强对潜江等成员城市调研指导,指导各成员城市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各地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着力解决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城市之间的交通物流问题。三是协助支撑潜江江汉盐岩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等重大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 加快武汉都市圈文商旅融合发展
洪湖市政协主席何刚
一、优化文商旅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制度机制,推进圈域各城市产业要素互联互通,实现联动、错位、互补发展。洪湖将积极争取武汉支持,引导商企投资,合作开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形成“大旅游”工作格局。
二、挖掘圈内各城市文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以大别山、武汉、洪湖为支撑,打造“一山一城一湖”红色旅游目的地。做旺购物消费,洪湖做优金湾花海、旅游港、洪湖龙街等商业项目,培育淡水贝雕非遗工坊、洪湖凤舟竞渡文化等文旅产品。
三、强化品牌塑造。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一地一品牌”。加强都市圈各城之间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特色营销,策划高水准的节会赛事。
四、加快交通项目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质量。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制定完备的商业规范、服务标准。
■ 加快推进产业和人口“双集中”
助推武汉都市圈融合发展
京山市政协主席姚明海
一、优化货运铁路运力建设。将长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推动项目尽快启动。
二、打造都市圈“快进慢游”旅游通道。立足湖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建设都市圈人群“快进慢游”的旅游循环通道。如尽快畅通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进入通道,加快推动孝感经荆门至襄阳高速公路建设;另一方面争取将随岳高铁纳入国家骨干网规划,按照投资最省、线路最优原则,支持随岳高铁规划路线途经京山、天门、潜江、监利至湖南省岳阳市。
三、扩大都市圈城际铁路覆盖面。进一步加快武汉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进程,统筹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将城际铁路进一步延伸到成员单位和观察员单位,实现城际铁路都市圈城市全覆盖。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强统筹,将汉孝城际西延至应城、京山。
■ 发挥武汉都市圈引领作用
统筹推进月光海高质量融合发展
广水市政协副主席刘鹏
月光海高质量融合发展面临管理体制不顺、项目难以申报、“三区三线”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建议如下:
一、理顺月光海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责权统一原则,将月光海上交省水利厅直接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便于优化配置水资源、项目申报、用水调节调度、防汛责任落实、库区管理执法、矛盾化解调解、惠民政策落实。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根据月光海高质量融合发展需要,对月光海“三区三线”作适当调整,切实解决制约月光海发展的用地瓶颈。
三、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发挥武汉都市圈引领作用,建立省、地、市三级联动机制,将月光海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纳入省级发展战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在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推进月光海高质量融合发展。
■ 以流域综合治理
推动武汉都市圈四化同步发展
武汉市政协智库专家、省社科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 秦尊文
一、以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武汉都市圈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是严格水污染防治措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分区域、分流域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加快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二是打造水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走廊,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三是珍惜岸线资源,优化港口与腹地产业布局,统筹考虑港口布局和功能定位。
二、以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武汉都市圈信息化发展
一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科学谋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和数字化场景。二是加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升全社会数字感知能力,促进社会层面数字信息全覆盖。三是加快“数字航道”建设,进一步提升电子航道图生产能力,加快打造“水上智慧生态图”。
三、以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武汉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是推进人水和谐共生,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制定节水发展目标与模式,实现城市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二是以跨江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沿江大中城市能级。三是巩固港口航运跨区域整合成果,推动都市圈城市群融合发展。
四、以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武汉都市圈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统筹水安全设施与水资源利用,全面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推进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环状管网建设、水源地达标建设等。二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三是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依托,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新业态。四是充分利用沿江地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维护国家农产品与粮食安全。
- 上一篇:
- 下一篇: 市政协召开常委专题协商会议 围绕“全面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 加快发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