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建言献策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2号建议案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汇智聚力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武汉市政协研究室、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9-20
【字体:

今年,市政协将“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列为2号建议案。在前期筹备过程中,组织召开多次情况通报会,围绕新型工业化主题,广泛动员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开展调研。市政协还组织专题调研组赴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学习考察,深入我市制造业企业了解情况,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会议共收到52篇高质量建言材料。

9月10日,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召开,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协商建言。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梁鸣作主题发言,他建议,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导优质要素向制造业高效集聚。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首席科学家高宗余围绕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省政协常委、市政协智库专家、武汉大学经管学院二级教授邹薇围绕突破性推进新型工业化;市政协常委、市民革专职副主委欧阳云围绕推进我市商业航天产业突破性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市民盟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围绕加快我市工业软件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民建副主委、武汉依迅北斗时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围绕加快推进我市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静围绕加快发展我市数据要素市场;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市农工党主委、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围绕加快我市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市政协常委、武汉嘉必优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李翔宇围绕壮大我市制造业工程师队伍;市政协常委、市九三学社副主委、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围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市政协常委、市台联副会长、维托卡健康(澳大利亚)有限责任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政策官雷敏捷围绕加快我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湖北锦绣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燕围绕超常规推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等主题,分别代表市政协智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市政协无党派界别发言。

吴余龙、侯伯云、姜志权3位市政协常委现场提问,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科创局作出回应。

■ 抢抓科技新浪潮,构筑数智融合产业生态

“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就要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梁鸣在作主题发言时说。

政协常委们就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积极建言,建议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推动算法模型开发应用,加快数据资产流通变现,加速应用场景开放推广,支持制造业链主企业、工业软件企业、标识解析商等深入合作,构建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场景变革的新型制造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率先转型,探索数智化转型路径,带动链上中小企业协同转型。

政协常委们建议,聚焦重点产业链培育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中小创新型企业参与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领域“补短板”,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打冠军”“配套专家”“独角兽”,成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前沿“探路者”。

政协常委们提出,可以制定实施“数据要素×”产业升级方案,建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超算武汉中心,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强化数智融合应用。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争创全球“灯塔工厂”,培育100个智能数字化标杆工厂。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发展数字化供应链平台,探索共享协同、零边际成本的跨界融合新实践。

政协常委们认为,要加快推动技术攻关及应用。加强“卡脖子”技术和工业软件国产化攻关,将工业软件等软件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全局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产品,争取工业软件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平台等在武汉落地布局。借鉴广东省工业软件“铸魂工程”经验,组织业务需求方和工业软件产品供给方对接,推动我市汽车、钢铁、船舶、航天航空等制造业大型企业开放高价值场景,鼓励建设产业链联合创新体,支持制造业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和工业互联网生态合作伙伴联合开展工业软件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 聚焦产业新赛道,突破发展优势核心项目

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2023年,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60%。政协常委们就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建言,建议以智能光电集成芯片、器件与微系统为核心,发展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做大光电信息服务规模和应用市场,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网络安全产品,加强光电子信息技术跨行业融合应用。在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快推进“光车联动”发展,发挥光谷在光电子信息和车谷在产业基础方面的优势,推动跨区域政产学研用合作。

武汉是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也是唯一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政协常委们针对我市商业航天产业突破性发展建言献策,建议按照《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商业航天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一中心、四基地”布局,不断强化武汉商业航天的头部引领作用。高规格策划举办第十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通过持续汇聚国内外商业航天领域专家学者和商业航天产业链优势资源,打造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平台。围绕我市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服务链,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聚焦星箭关键部组件、卫星载荷、卫星测运控、遥感数据产品、空间应用服务精准招商,衔接相关企业开展对接活动;加快推进火箭产业园二期、卫星产业园二期项目规划建设。

我市汽车产业是标志性支柱产业,具备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高地的条件。政协常委们建议,可依托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集成目前100多公里开放测试道路,为技术研发与实测提供理想环境。通过政企学研合作,联合东风、华为等知名企业及有关高等院校,共建创新中心与研发平台,加速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

■ 预判前沿新方向,布局未来产业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瞄准未来产业6个发展方向13个细分领域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政协常委们建议,提早部署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价值预测研究,预判未来前沿技术的需求和发展方向。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方向,积极融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版图,综合考虑产业成熟度及我市发展基础,实现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提高未来产业规划布局的精度、准度,综合考虑产业成熟度及我市发展基础,兼顾产业预期规模等因素,实现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如先进半导体、生物制造等。

政协常委们认为,要加强平台要素保障,有效服务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未来产业集聚。加大顶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保障体系。创新财政、金融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未来产业科技发展联盟、中试基地和验证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政协常委们就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言,建议树立超常规战略眼光,以等不得、输不起、争一流的姿态,超常规推进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超常规助力有基础的企业跃升能级,对集成电路、光电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机器人、类脑智能等行业的细分领域腰部企业、高成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推动亿元级技术型企业向10亿元级以上的平台型、数据型企业转型。强化对人工智能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鼓励其深耕细分领域。通过商协会发掘和传播高成长的优质人工智能企业投资亮点,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被资本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