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 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言献策
9月6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言献策。
今年,市政协将《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为重点提案。会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通报了我市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李苨苨、吴雪飞等9名政协委员分别从打通农业企业融资堵点、发挥市农业集团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龙头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我市大部分农业企业没有研发中心、专业研发人员及专项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不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不匹配。”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区域协作促进与交流合作处处长李苨苨表示,“要强化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龙头企业自有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大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领先技术。”
李苨苨说,可依托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发挥我市高校、动植物种业科研院所优势,大力扶持种质资源研发等深度研发型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种业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要推动科研成果熟化转化,依托洪山实验室等本地科研优势,建立公共科研平台,及时发布科研项目指南、申报及评审验收信息。建立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导向型相融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为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将企业纳入成果转化的终端。
她还建议,创新思路改善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环境。通过政策引导金融资金向农业中小企业倾斜,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开通“农业金融直通车服务”,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股权融资等,根据农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担保物和服务方式。引导农业企业上市,给予特别奖励激励政策,并安排专人跟踪服务。布局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鼓励龙头企业依托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三产融合项目,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我市近年来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持续提升,但量变只是表象,只有质的提升和飞跃,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才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高原认为,“政策可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加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量,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申报,壮大龙头企业发展。”
徐高原表示,本地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不知研究怎样的成果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不知找谁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技术和成果,因此,构建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的信息化平台十分必要,“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和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都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但目前两个平台影响力相对有限,应着力提升完善平台各模块功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事业单位利用和应用平台,发布技术供需求信息,提升平台知名度,为促进产学研有效协同和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 促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市政协委员、黄陂区政协主席熊定萍认为,要引导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深度挖掘黄陂特色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文旅”品牌。“比如,以景区村落为载体,以乡村民俗为重要内涵,打造农耕文化主题的稻田咖啡、稻田餐厅、稻田民宿等特色产品,开展‘农耕体验季’活动,通过‘打糍粑’‘做三鲜’等‘沉浸式体验’的农事活动,实现‘农文旅’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组织好木兰山庙会、黄花涝赛龙舟、祁家湾僵狮子等传统节日盛会,借助网络大V开展直播宣传,提升乡村旅游对外影响力。”她表示。
熊定萍建议,要鼓励和支持各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夜间项目提档升级,持续提升“夜水镇”、不夜城和夜草原影响力;丰富“凉资源”,以甘露山“雪世界”、花乡水乐园、桃源集水王国等旅游项目为抓手,用凉资源带来热经济;做强民宿产业,鼓励各地在民宿龙头企业发展中吸收“一村一品”形成“一宿一品”的特色,民宿的设计、品牌建设、服务运营、二消产品开发都能力求独具匠心,深入挖掘当地的个性、特色,将农耕文化、传统礼仪、传统工艺、民俗非遗等文化元素融入民宿中;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鼓励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进线下音乐节、电子竞技、“剧本杀”等时尚潮流活动,实现优质化、多样化的文旅产品供给。
“新洲作为武汉新城区,拥有广大范围的农村、基础良好的农业、耕读传家的农民,在土地、人才、资金、产业基础、链主企业等方面具备巨大的发展优势。”市政协委员、新洲区政协主席高潮认为,要围绕田园综合体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以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运行六大支撑体系建设为导向,加强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路网、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完善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他建议,要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要以人为本,充分借鉴城市市区建设经验,创新管理理念、模式和机制,促进原住民、新村民、各类游客互动融合。培育引进产业链链主龙头企业,创新完善运营模式,探索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通过实施‘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国资企业参股’等田园综合体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开展多样化、多领域经营,保障田园综合体长期稳定发展。”高潮说。
■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形成全产业链集成开发机制
“目前,武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停留在土地整治层面,发展天花板不高,没有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优势。”市政协委员、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全胜介绍。他认为,要发挥武汉市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作为优质资源的作用,以此为基础面向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定向招商引资,把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出让收益、耕地质量产能提升收益、粮食产能指标等资源作为资产包,实现“以田养田”的良性循环运营。
高全胜建议,要根据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要求,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实施全域集中连片、全产业链、全过程整体招标,提高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门槛,排除劣质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依托于高标准农田而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优先申报更高一级的龙头企业称号。指导各地成立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运营公司+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农业农村局+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形成规划、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护一体化的整体推进、全产业链集成开发机制。
市政协委员、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专职副总督察吴立群介绍,农村产业用地难仍是基层普遍反映的问题。他认为,要加强农业农村用地领域创新与研究,调整和优化落地政策,充分释放改革效益,要在政府投入、社会资本融资参与、建设运营管理、乡村振兴对接等方面,加快探索建立成熟的运作模式,建设市级样板项目,促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在我市成势成效,成为我市统筹解决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用地的主要抓手、有效抓手。
吴立群建议,加强改造和建设与后期招商、利用、管理、规划对接,充分发挥综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要研究目前点状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创新项目存在的痛点和堵点,提高项目准入的灵活性,减化程序、降低成本,合理制定入市价格,合理照顾地方政府、村集体和申请人的利益,讲好改革成功故事,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市、区两级要加强街村基础设施配套,为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农村资产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 唱响“江城百臻”品牌 让农业企业“走出去”
“我市2022年9月21日正式发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经过两年多建设培育,江城百臻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问题。”市政协委员、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凯认为,必须要凝聚品牌建设多元合力。
张凯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农业、市场监管、商务、文旅等部门势能和动能,建立互联互动的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各区主动性和资源优势,打造大单品,建立“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区级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体系,将“江城百臻”打造成代表武汉及周边的农业品牌名片,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农业企业是规模农业的载体,是未来农业的生力军,对他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要制定农业品牌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将生产规模化的农业企业基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适应机械化生产需求,要建立品牌创建、申报、营销、推广及“走出去”等资金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富起来、强起来。建立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协会、企业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组建“江城百臻”品牌发展协会,组建品牌建设专家团队,提供智力支撑。
他建议,要积极“走出去”。结合武汉都市圈等发展机遇,组织开展“江城百臻”城市(中国、网上等)行等推介活动。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品牌,开展“三产”融合、农旅结合示范园打造,基地向园区化、景观化、品牌化发展,扩大农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支持菜薹、莲藕、鸡汤等传统佳品进一步壮大,培育西兰苔、黑米等健康特色新品。积极参加各级展会活动。利用中国品牌日和重大节庆、重大活动的契机,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局长推介、名人公益推介、农民推介、农企推介等系列活动,唱响品牌。
市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吴雪飞表示,可借鉴江苏省农业设施颁证赋能的经验,鼓励武汉市农业企业通过股权市场进行融资,如新三板、创业板等,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支持武汉市农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或中小企业私募债,如税收优惠、债券担保等,增加直接融资渠道并提供政策支持。
吴雪飞建议,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借助核心企业深入上下游关联中小企业,实现更紧密的“横到边、纵到底”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更深入地融合到产业供应链,实现产业垂直整合,推进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