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十大伴手礼”如何宣传推广?市政协委员为做大做强“汉味”“汉产”支招
2024年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十大伴手礼(以下简称“三个十大”)已于今年4月29日揭晓。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汉味”“汉产”传承弘扬武汉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7月30日,武汉市政协召开协商监督会议,围绕“三个十大”的宣传推广开展协商建言。会上,市商务局、市文旅局通报了武汉“三个十大”的宣传推广情况。蒋红瑶、郑淇泽等8位政协委员作交流发言。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委等部门作了回应。
■ “三个十大”要与旅游、商贸深度融合
“可设计‘三个十大’主题旅游线路,如‘黄鹤楼—户部巷、梦时代美食之旅’等,提升旅行体验。景区内设置美食街区或广场,引入美食商家,带动本地消费。”市政协委员、武汉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经理蒋红瑶建议,开发“三个十大+民宿”“+夜游”“+购物”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与景区合作,在景区门票、游船船票上免费印制“三个十大”宣传二维码,市民和游客通过扫码,获取相关展示和促销信息,可以线上以优惠价格直接购买相关产品。
蒋红瑶还建议,可以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设置“三个十大”展示区和专卖点,方便消费者能够多渠道购买和文化展示,让初到武汉的游客第一时间感受其魅力。推出包含景点门票、美食体验券、交通优惠券的旅游套票,列入全市消费券发放核销范围,提高产品吸引力和性价比。
她表示,武汉“三个十大”生产企业可以在各自门店、自有电子显示屏等,组织开展联动宣传和礼品套餐销售,与餐饮、酒店等配套服务业开展深度跨界合作,在其大堂等区域设立专柜或专属展销区域,进一步拓展“三个十大”产品消费场景,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围绕武汉“三个十大”开展相关产品加工和预制菜品的研发,促进地方菜品、小吃与本市农业生产销售的合作对接,推动供应链延伸。
“要深度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与保护。”蒋红瑶认为,“可以设计统一且具有武汉特色元素的品牌标识和包装,制定简洁传达独特价值的品牌口号。邀请文化学者、美食专家撰写文章、书籍、视频,持续讲好‘三个十大’文化故事,助力传承非遗技艺。”她建议,指导创意设计企业,围绕“三个十大”开展文创与包装设计、菜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服务,开发“三个十大”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文化衫、钥匙扣、明信片等。制作“三个十大”中英多语种文化专题片,在各大媒体和外宣渠道播放,鼓励文学艺术家围绕“三个十大”开展艺术创作。
她还建议,要制定品牌标准和质量规范,涵盖食材、工艺、口味、卫生等方面,确保高品质,要奖励和扶持品牌知名度高、口碑好的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企业和产品。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注册管理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评估“三个十大”品牌企业,保证品牌持续良好发展。
■ 创造数字文创产品、沉浸式文创产品
“如何将‘数字+’科创优势转化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型餐饮主体,既是开展经济工作的方向,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市政协委员、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淇泽认为。
他建议,要鼓励“AI+餐饮创新”科技应用,通过应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餐饮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反馈消费者行为习惯和共享消费者饮食偏好等信息,让后厨走向前端。“AI智慧大厨可以根据每一位消费者习惯进行‘私人订制’,让餐饮从业者围绕消费者偏好提供个性化用餐体验,通过机器学习进行体验优化,客户用餐次数越多,用餐体验就会越好,而不是在后厨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直到餐厅关门。”他说。
市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代高洁建议,要对文创产业的创新投入提供支持,要完善多层次发展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主体共同参与运作的治理机构,积极为文创企业提供法律服务,鼓励企业加强员工知识产权的教育与培训,督促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创新运营模式,加速培养创新人才。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磊对于武汉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一方面要兼顾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数字技术,创造数字文创产品、沉浸式文创产品,以产品创新丰富游客多样化体验,为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市场目标,优化产品宣传渠道,创新营销模式。
市政协委员、东西湖区政协副主席胡文学认为,要鼓励食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打造食品产业核心区样板,鼓励食品加工业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特别是针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胡文学说。
胡文学还建议,要打造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聚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资源,共同推动全市食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食品加工企业。
■ 餐饮业需振兴“老字号”、发展“新字号”
市政协委员、湖北威久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文成对我市的餐饮“老字号”怀有独特的情怀,也做了不少调查。他说,我市现存的有名可考的餐饮老字号共计15家,占全市老字号企业的比例为23.4%,如蔡林记、四季美、老通城酒楼等。“这些老字号中,有11家餐饮老字号企业经营正常,4家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部分老字号因长期沿用传统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品牌老化,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方文成认为,老字号应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消费者口味需求,推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品。如大中华酒楼可围绕“武昌鱼”(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做文章,讲好伟人在酒楼就餐的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并研发更多创新菜品,同时保持传统风味,吸引新老顾客。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两微一抖)手段,进行品牌年轻化推广。通过故事化营销、KOL合作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和支持。
“长期以来,汉口的雪松路、山海关路,汉阳的玫瑰街,武昌的粮道街等自发形成了小吃聚集地,严氏烧麦(严老幺豆皮)、余艳梅牛肉拌面等一大批网红小吃店以新品牌、新产品、新口味火爆‘出圈’。”市政协委员、江汉区工商业联合会主席童永则关注了武汉餐饮业的“新字号”,他表示,“一夜成名不代表终身受益,搞得不好也是昙花一现。当前,‘新字号’小吃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引导其健康发展。”
童永建议,以江汉路步行街打造“老字号”集聚区为契机,在“老字号”协会基础上组建“新字号”分会等类似组织,实现业内联通。首要工作是尽快编制相关小吃品类的地方或行业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实现口味不变。
他还建议,要讲好“新品牌”小吃故事,让过早传统文化和“英雄城市”新文化融入到悠久深厚的武汉城市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内涵之中,实现城市文化的更迭。总结发扬“周黑鸭”成长经验,择优打造“新品牌”小吃,帮助他们开展市场推广和要素注入。支持相关商协会申报区域品牌(如老汉口小吃),支持相关企业打商标官司,将这批小吃名店、名品、名师推向全国,使武汉小吃品牌更响更亮。
■ 大力扶持武汉伴手礼市场发展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餐饮旅游专业部主任常福曾建议,在机场、火车站等重要对外窗口建立“十大伴手礼”的集中展示区和售卖区,并与相关部门协调,如减免租金等方式让商贸企业入驻,相关商贸企业也能减少运营成本,使产品价格与普通店面价格同步,打破机场、火车站礼品价格更高的刻板印象。
常福曾说,武汉每年举办的各类展会众多,人流量大,国内国际交流频繁,是展示武汉对外形象,推广武汉文旅的绝佳场景和机会。“在武汉召开的展会上划定特定区域专门展示武汉‘十大伴手礼’。让来到武汉的客人带回一份武汉的厚礼,让朋友和家人尝一尝武汉味道。”他说。
他还表示,武汉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排名全国第一,每年入学新生和一同前来的家属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我们可以组织在高校食堂集中展示和品尝武汉‘十大名点’‘十大名菜’,并集中展示‘十大伴手礼’,让家属带回一份关于武汉的美好记忆”。
市政协委员、武汉鸿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红华提议,政府和企业可共同投资建设以伴手礼为主题的线上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整合本地优质直播资源和知名网红团队进行武汉十大伴手礼带货直播,与地方知名明星和当地有影响力的KOL进行合作推广,发挥电商平台的广泛触达能力,定期组织武汉十大伴手礼直播带货等营销活动。
范红华建议,将伴手礼纳入旅游推广项目,开发“旅游+文化礼品”套餐,通过旅游体验来推广地方特色礼品,在主要旅游景点设立专门的伴手礼销售点,如黄鹤楼、东湖风景区、汉口江滩等地设立伴手礼专卖店。
范红华还认为,要确保只有符合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继续保持“十大伴手礼”称号,从而激励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工艺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吸引力。
■ 2024年武汉十大名菜 十大名点 十大伴手礼
武汉十大名菜:排骨藕汤、辣得跳、鱼头泡饭、黄陂三鲜、油焖小龙虾、清蒸武昌鱼、珍珠圆子、红烧甲鱼、腊肉炒洪山菜薹、新农牛肉。
武汉十大名点: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鲜肉汤包、鲜鱼糊汤粉、蛋酒、腊肉豆丝、糯米鸡、重油烧卖、糯米包油条。
武汉十大伴手礼:蔡林记热干面礼盒、扬子江食品追光武汉糕点礼盒、53度黄鹤楼酒南派大清香、汪玉霞随心配·优选武汉礼、湖锦藕多多排骨汤、楚味堂武昌鱼礼盒、周黑鸭谢谢礼礼盒、悦游文创黄鹤古韵旋转灯、武汉新三舍东湖四季花香薰、仟吉食品海藻糖绿豆糕黄鹤楼联名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