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建言献策

市政协聚焦1号建议案 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武汉新城建设,打造世界光谷”汇智聚力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武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6-26
【字体:

■ 加快武汉新城建设 打造世界光谷

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刘丹平

在统一思想认识上旗帜鲜明。始终凸现科技创新这条主线,积极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产业高地。坚持省级统筹,两市联动,市区协同,统筹推进。

在加快工作推进上力量集中。建设国家重大产业备份基地,打造国家战略腹地。确保核心区中轴线重点项目按期建成。高水平建设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及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

在破解瓶颈制约上勇于探索。拓展多元化资金投入,更大力度引进顶尖灵魂人才。出台更富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政策举措。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功能环境打造上系统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建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强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在优化体制机制上持续用力。争取省级层面支持重大项目等审批提速和规划放权,保障武汉新城建设用地需求。压实武汉、鄂州两市责任,推动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集聚。

■ 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 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市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李蓉

主线要进一步凸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优势力量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争取布局立项。加快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关键技术,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央地、院企、政产学研合力攻坚。

工作要进一步统筹。采取2008年抓光谷生物产业基地模式,省级层面直接领导推进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和策源。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任务清单与细化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等方式加快建设。重点围绕科技前沿,建设国家级基础研究基地。统筹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

企业要进一步培育。适时修订省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市场化组建一批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加速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平台建设,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统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前瞻布局与发展。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春和

坚持高标准,建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深化汉江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机制,确保实验室科研总部建设进展达到预期。完善湖北实验室对接管理机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

实施新举措,提升创产融合策源能力。围绕10大重点产业、33个细分赛道,探索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等创产融合策源新模式。用好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武创通”等资源渠道,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支持武创院高质量发展,推动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武创院总部基地建设,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发力。

着眼长周期,营造高效能的科技创新生态。财政支持上,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支持上,引进具有战略科学家视野和企业家精神的领袖人才。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国家和部门地方联动机制。

■ 推动武汉新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主委,市司法局局长 穆书芹

加大产学研融合发展力度,抢占制高点。持续做强光电子研发功能,瞄准世界光电科技前沿,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光子学应用到储能、制造、生命健康、建筑等领域,需求牵引光电科技创新可持续化。

加大区域“光量子+X”联合力度,扩张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版图。打造城际互联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加快光谷乃至武鄂量子化进程,推动全域光量子领域大型仪器设施等资源平台开放共用共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引领作用,建立产业联动机制。

加大要素供给力度,营造光谷天堂。强化专业人才供给,提供“独树一帜”的源头创新动能。强化专门资金供给,聚焦光电子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实施“耐心资本”助力计划,支持面向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长期价值投资。

■ 打造集成式创新发展生态 推动武汉新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 舒晓刚

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确立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葛店经开区管委会等在武汉新城统筹规划上的价值定位,推行持续优化多方共赢的“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构建各参与主体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共生共赢聚合效应。

组建“武汉新城·世界光谷”服务平台公司。参与编制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提出政策建议,推动上级决定事项落实。具体面向全球招引遴选各片区运营团队。建立全球校友资源网络,加强“世界光谷”品牌管理运营。

加强党对武汉新城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在武汉新城建设的延伸,努力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把武汉新城作为基层党建创新重要阵地。探索扁平化、轻型化行政架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孵化培育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形成推进武汉新城建设全社会合力。

■ 加快构建“星光联动、双谷一体”发展格局

市政协委员,新洲区政协主席 高潮

优化交通布局,加快建设新通道。争取国铁武汉局尽快明确光谷大桥及铁路设计和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涉铁部分资金来源,确保整体项目相关专题、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提速推进,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发挥互补优势,抢占竞争新赛道。以优势互补、多元复合、融合共通的理念,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环节垂直联动,构建新型合作关系。

加强创新协同,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技术扩散,如卫星领域前瞻性材料工程、试验数据管理、数字工厂等实践向其他领域扩散。促进产业链扩散,如光谷集成电路、光通信、智能终端、北斗等企业进入星谷产业链。加强行业交流,共建“光谷”“星谷”实验室,推进基础材料研究平台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政策引导促进技术产业横向扩散。

■ 打造武汉新城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供应链建设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专职副主委 李运玲

构筑高效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水港、空港、铁路港、无水港、信息港“五港”协同发展,建设面向亚欧等复合型国际物流大通道。构建快速通道,强化武鄂黄黄发展轴直连直通。强化骨架体系,形成“七横七纵”干道系统。

构建服务产业创新的供应链体系。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国际物流平台,建立优质进口企业“白名单”。做实制造业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平台,举办畅通“光谷造”供需对接会、光电子信息产业场景大会、光博会供应链专题论坛等系列供需对接。

构建协同高效的服务管理机制。发挥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区位优势,建立与新城其他片区联动机制。完善园区管理机构、驻区职能部门和开发主体“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搭建精准服务平台,支持开发主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提供支持。

■ 打造武汉新城产业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市政协委员,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刘萌

构建多元化人才价值评判体系。强化学术共同体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作用,统筹发挥市场对人才的评价作用。推动国际化的人才评价,在学术领域重视国外同行、学术组织、专门机构等的科技人才学术评价作用。

搭建专业化人才引育平台。组建武汉新城人才集团公司,以市场化、企业化的模式,落实人才的“引、培、留、用”,搭建好面向全球的招商引智和人才服务平台。研究成立“五大主导产业”技术学院,促进产才双链融合。

定制菁英化人才政策。进一步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对在区内实际工作、缴纳社保满1年的“青年人才”给予更多支持,如对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按需给予创新创业场地支持,其65岁及以上年龄的父母和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可享受相应优待政策,给予事业身份编制保障等。

■ 擦亮“光谷”品牌 推动“中国光谷”加快迈向“世界光谷”

市政协委员,江夏区政协主席 魏雄伟

突出产业集聚力,提升特色产业品牌。巩固现有龙头企业链主地位,培育千亿百亿企业,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着眼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招商,补齐上游设备、材料短板。

突出创新引领力,提升创新策源品牌。围绕光电子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构建新型存储器、光纤通信技术与网络、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创新链条。加快构建由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聚焦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解决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

突出国际影响力,提升交流会展品牌。将武汉“光博会”打造成我国光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级平台。以光为题举办“东湖论坛”,打造“世界光谷”国际交往客厅,设计“世界光谷”统一标识。

■ 创新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助推武汉新城世界光谷建设发展

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 潘涛

引入社会资本,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有效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建立领投、跟投协同机制,积极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联合龙头、链主企业设立产业专项基金等,引导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天使投资人群体。大力培育金融专营机构。

创新投融资路径,畅通资金往来渠道。创新“投贷担”联动,以股权为牵引,串联传统科技金融产品,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加速国企基金市场化运作,探索开展管理团队持股、项目团队跟投等,做大做强国企创投力量。

健全沟通机制,精准匹配投融资服务。持续完善科创供应链体系,重点加速“金网”平台建设步伐。加速建设科创金融城核心区,邀请省市国企合作开发,重点引进央企资本、国际资本、上市公司、省市金融机构总部,策划系列品牌盛会、大型投融资对接活动。

■ 优化武汉新城空间布局 提升功能环境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副主委,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 董菲

精准施策,做强核心空间。武汉新城应以东湖高新区、葛店经开区为依托,重点打造复合化创新产业空间。

精细放权,促进审批提速、资源集聚。继续探索下放新城所在区部分行政审批权限,加快审批速度。合理划定创新资源集聚空间范围,实现创新地区向创新社区转变。

精细配套,打造城区化科创空间。提供高灵活性创新空间、高覆盖率创新设施、高样本度试验场景,满足创新企业与创新人才多元化的使用需求。

精确引导,匹配研发型空间形态。在新开发创新空间,布局较高比例的独栋多层研发楼宇、围合科研院落群组。在产业功能区,结合不同类型产业方向的特点,合理引导控制相匹配的建筑空间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