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 为“建设氢能城市 共享绿色生活”贡献政协力量
■ 争创国家氢能示范基地和试点示范城市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金永红
武汉市氢源条件优越、技术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尚未自主、氢燃料电池车辆商业化运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细化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示范推广等支持政策,争创国家氢能示范基地和试点示范城市。健全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氢能产业空间布局。
健全产业体系。发挥高校氢能科研优势,同氢能骨干企业联合建设一批联创实验室。做大燃料电池产业,布局整机整车产业,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完善全产业链体系,加强安全监管。推进产业链空白区域招商,推动龙头企业总部、检测认证中心等落户武汉。
拓展场景应用。优先在交通运输领域拓展氢能场景应用,在公交、通勤、旅游等车型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探索商业化发展路径。推动内河航运船舶氢能绿色示范打造“氢化长江”。在特定领域试点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推动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
打造氢能小镇。在青山区试点打造“氢能小镇”,建设青山“氢谷”。加强氢能产业人才培育引进,策划组织在“氢能小镇”召开“世界氢能产业博览会暨国际高峰论坛”。
■ 布局氢气制储产业链 建设氢能示范项目
市政协委员,青山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昱昊
武汉高度重视发展氢能产业,提出“打造中国氢能枢纽城市”目标。为此建议:
制定氢能城市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武汉纳入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将武汉氢能产业发展纳入全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全面细致的氢能城市规划,推动氢能发展与城市绿色发展相契合。围绕制、储、运、加、用等环节打造高效完善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
加强氢能产业链协同合作。加快建设氢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氢能小镇,建设青山“氢谷”。充分利用武汉经开区布局燃料电池产业链、青山区布局氢气制储产业链,建设氢能示范项目。依托湖北融通汽车招标今年1月采购160台氢能重卡、计划采购千台的有利契机,引进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强化武汉都市圈内氢能产业优质资源的产业链合作。
完善氢能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布局建设国家级氢能技术研发中心等氢能研发孵化平台、双创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氢能储运平台和氢能产业园区,为氢能初创企业提供资源整合、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服务,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多生产要素聚集。
■ 加快生物制氢技术研发和转化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张海谋
生物制氢具有清洁低碳的优势,但还处于发展早期,离产业化仍有距离。为此建议:
超前谋划生物制氢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武汉市生物制氢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绿氢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大生物制氢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接,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创新基金。推动生物制氢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其有效监管。
加强生物制氢技术研发。建议武汉市采取两条路径: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技术一体化制氢,通过工程微生物代谢非粮食有机废弃物发酵制氢。二是利用甲醇制氢,通过基因工程合成甲醇制氢代谢途径所需的酶,实现室温条件下从甲醇到氢的转化。
加快构建生物制氢产业链。建议加快构建武汉市“绿氢—绿色甲醇—绿氢”的绿色低碳产业链,在碳足迹全流程上解决氢能的清洁性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
■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汉南区政协副主席 赵勤
武汉作为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却没有跻身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应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为此建议:
精准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以“定向项目研究”“揭榜挂帅”等方式,大力支持技术创新。鼓励氢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给予政策倾斜。
加速形成产业链发展合力。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引进生产、研发及配套产业项目落户,打造国家级氢能产业检验检测示范区。大力支持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论坛等学术交流和产品展示活动。
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细化氢能产业安全管理规定,谋划能源型氢气制取项目和制加氢一体站,加快探索实施氢能源发电并网,鼓励企业和机构参与制定相关标准。强化金融支持,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网络,协调支持给予专项补贴,加大氢能专业人才引进、培养。
加快推进氢能终端示范应用。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政府采购力度,创新氢能交通推广商业模式,支持属地车企、本地国资、产业基金共同参与做强做大武汉市氢能交通运营平台。在市内大型会展、赛事等活动中充分植入氢能元素,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
■ 推动“氢能城市”与氢能船舶产业融合
市政协常委,市民革专职副主委 欧阳云
氢能是武汉“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船舶运输是氢能应用的重要场景。目前,武汉市氢动力船舶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为此建议:
推动“双碳”战略与氢动力船舶产业融合。将氢动力船舶产业发展纳入武汉市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内容和氢能科技领航工程。加快核心部件国产化攻关,加快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综合电力系统成果转化。鼓励武汉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参与氢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氢动力船舶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融合。协同实施氢动力船舶装备技术研发、设计制造、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着力突破氢气制取、船舶大容量储氢等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关键领域,吸引国内大模型头部企业在汉加快氢动力船舶垂直领域模型布局。
推动“氢能城市”与氢能船舶产业融合。推进氢能源港口建设,开展港口清洁能源供给体系研究,打造贯通“运、储、加、用”的应用端全链条。推进氢动力船舶试点示范,探索建设氢动力船舶先行区,打造内河航运氢能示范项目。招引和培育船用氢动力装置研发、制造、总装的重点企业。
■ 攻克技术难点 推进工业领域氢能场景应用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刘顺辉
工业领域用氢量大、用氢技术成熟,存在绿氢替代灰氢的减碳空间,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为此建议:
采取“传统工业存量替代+新技术扩大需求”模式推进工业绿氢应用。针对石油炼化和煤化工等传统工业应用,可以使用绿氢替代灰氢。在新应用场景上,氢可为水泥、钢铁、炼化行业供热。在合成燃料领域,氢可合成绿色柴油、绿氨、绿色甲醇等。
重点布局和推动“合成氨”大型绿氢项目。传统化工行业中绿氢渗透空间庞大,最大应用为农业合成肥料。合成氨是制造氮肥的主要原料,同时可用于工业化学品,包括硝酸、硫酸、硝晶等。此外,合成氨未来可作为低碳燃料,或氢能储运载体。
重点攻克“氢冶金”技术难点。氢冶金使用氢作为还原剂和燃料,部分或全部取代焦炭,可大幅减少碳排放,是钢铁行业脱碳的重要解决方案。目前,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已深度布局相关领域,我国宝武等钢企也积极布局。但氢冶金仍有补热问题、还原效率等技术难题待解决,且用氢成本有待降低。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氢气降本,氢冶金有望逐步产业化。
■ 打造氢能小镇 建设青山“氢谷”
市政协委员,青山区政协主席 杨新
《武汉市氢能产业“十四五”规划》将青山确定为“氢都”。为此建议:
抢抓战略机遇,争取上级支持。联合武汉城市圈城市申报“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市规划、发改、经信等部门加强协调,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规。
大胆改革创新,破解审批瓶颈。加快完善全市氢能产业“1+N”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氢能产业链链长制。探索制定对掺氢管道和使用环节按城镇燃气管理办法,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氢气生产项目和制氢加氢一体站,推进宝武清能武钢气体焦炉煤气制氢项目早日对外供应氢气。
加强技术攻关,激发发展潜能。建设国内一流氢能产业研发平台,引导骨干企业牵头打造创新联合体,提高氢能供应能力,降低用氢成本。
持续招大引强,推动项目落地。打造氢能小镇和产业园,在涉氢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加大招引和服务力度,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组建市氢能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加强银企对接合作。
加快产用融合,拓展应用领域。谋划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拓展氢能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 加强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完善加氢站上下游产业链条
市政协委员、复坤集团(武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盛祝云
加氢站是交通领域氢能场景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保障。为此建议:
编制加氢站建设专项规划。结合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进度和使用场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批独立站、合建站、改建站,鼓励规划建设光伏发电制氢、油气氢混充等复合型加氢站,形成加氢站网络。
完善加氢站上下游产业链条。通过对氢气的制储运、加氢站建设运营、氢能车辆推广应用、氢能相关企业发展等一揽子的支持措施,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落实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补贴,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实惠。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审批,推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加氢站建设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使用,依法依规组织竣工验收。完善武汉市加氢站建设补贴、供地模式政策。
加强全过程安全监管。依法依规对加氢站的规划布局、建设审批、日常运营进行全过程安全监管。
■ 适度“松绑” 助力绿氢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北京中伦(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邹鲲
为加快武汉市氢能产业的发展,应强化氢能的能源属性,并在法律法规上对绿氢项目适度进行政策“松绑”。为此建议:
允许绿氢项目选址突破化工园区限制。武汉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在非化工园区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区域开展能源型氢气制取项目”,但至今未有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建议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为绿氢项目选址提供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
对绿氢项目豁免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制氢企业应当依法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但从事绿氢项目的企业,较多是从新能源发电赛道转战而来,本身并不是专门从事危化品生产的企业,很难满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的要求。建议武汉市在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允许绿氢项目豁免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
完善绿氢项目立项程序。《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并未提到氢能项目,原则上氢能项目只需进行备案,但绿氢项目的立项管理方式并不明确。建议武汉市明确绿氢项目的立项程序、审批部门及对应层级,实行一体化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