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建言献策

促进武汉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专家积极建言献策1

信息来源: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02
【字体:

11月29日,武汉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市政协将《关于促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列入重点提案进行推进。会上,舒细记等7名市政协常委、委员、专家作大会发言。

本期“议政与建言”,我们选取部分委员发言摘要予以刊发,请大家交流学习。

■ 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副主委,江汉大学医学部常务副部长,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舒细记

一、增强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疗效

充分发挥武汉市各级各类中医大师、中医名师、中医骨干的作用,重点扶持特色中医,向社会重点推介特色中医治疗手段,组织知名专家为患者开展特色病种体验活动,展现汉派中医治疗的显著效果。做优做强龙头中医医院,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市中医医院综合性新院区,努力打造智慧中医院;推进区级中医院提标扩能项目,积极开展“三专科一中心”建设,引导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提档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国医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大力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建设。

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拓宽医疗机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联合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平台,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落地开花。二是推动科研机构、医药公司、种植基地、医疗机构(含药店)四方联手,发展和延伸我市中医药产业链,大力推进中药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三是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加快转化。

三、打造人才梯队,构筑中医药人才高地

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切实加强中药师的培养。制定中医药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深化校地战略合作,推进江汉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建设,提升中医人才供给的质与量。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推动实现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全覆盖。

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汉派中医药”融合发展

统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药企药店中医药人才师承现状,深挖全市中医药学术思想、名方名药、传统技艺等,加强我市现有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做好项目和技术传承工作。健全并大力推行中医药师徒传承制度,新建10—20个中医药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加强对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的传承。

五、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

一是加快组建武汉市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统筹协调中医药管理职能,联合多部门制定配套措施。二是优化医保政策,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将各类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医疗收费目录,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将确有疗效的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提升医疗机构及零售企业中药材质量。制定中药饮片选用标准,对进入医疗机构的饮片作出明确的等级要求和炮制要求。

六、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制作武汉中医宣传片,着力打造并培植“汉派中医”品牌。兴建武汉市中医药博物馆。采取举办宣传月活动等方式,促进非遗项目的申报与升级。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开发具有中医药康养特点的旅游景点、线路、衍生产品。培育中医药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和企业,开发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将国学和中医启蒙课程纳入中小学延时服务课堂,在公园、旅游景点的绿地上,适当改普通花草为药用植物,插上介绍标签,让市民在游玩中认识中药、增长知识、爱上中医中药。

■ 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打造中西医协同优势专科

农工党武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李运玲

建立完善中西医协同管理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市级统筹,抢抓国家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的窗口期,充分发挥武汉医疗资源丰富优势,鼓励医疗机构特别是综合实力强的大型三甲医院探索中西医协同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凝练“中西医协同”内涵,总结形成中西医协同发展经验。二是构建多部门协同支持体系。建立持续稳定、适应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优先支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加强国家“旗舰”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落实各项投入政策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将适宜的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构建院际中西医协作机制。支持组建中西医协同医疗联合体,并以其为依托,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引导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围绕临床诊疗难点,开展院际中西医合作。

构建中西医协同诊疗新模式。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专科)建设。从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市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遴选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打造中西医协同优势专科集群,建设一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专科,致力于“旗舰”专科建设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本专业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辐射带动提升我市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二是结合武汉市实际,探索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分阶段推广,聚焦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围绕解决重大疑难疾病治疗难点,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创新诊疗模式。三是推动中西医结合模式深入群众生活。

■ 加快实施区级公立中医医院提标创建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常委,江夏区中医医院院长 王超

加快推进新城区区级中医医院项目建设,推动江夏区中医医院争创三甲中医医院,蔡甸区中医医院、新洲区中医医院、武汉经开(汉南)区中医医院对标建设三级中医医院,辐射带动各区中医医疗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健康武汉的工作总目标。建议江夏、蔡甸、新洲、武汉经开(汉南)四个区成立以区政府牵头的创建(申报)“三级中医医院”“三甲中医医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协调开展创建具体工作。

大力开展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区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立足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发挥专科优势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创新构建“区域+专病专科”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中医医共体建设新模式,推动省市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下沉。鼓励支持区级中医医院与湖北省中医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等省市三甲中医医院建立医共体(医联体)。各区以已建成的市级重点专科为基础,以建设省级重点专科为目标成立中医药专科联盟,推动省市三甲中医医院国家级中医工作室在各区级中医医院设立工作站,以中医优势专科专病临床协作为纽带,带动区级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提升。同时完善上级专家到基层多点执业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将基层服务经历与成效纳入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区级中医医院“三专科一中心”建设,开展3个以上中医药特色专科和1个辖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