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武汉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专家积极建言献策2
11月29日,武汉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市政协将《关于促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列入重点提案进行推进。会上,舒细记等7名市政协常委、委员、专家作大会发言。
本期“议政与建言”,我们选取部分委员发言摘要予以刊发,请大家交流学习。
■ 加快建设湖北时珍实验室
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中医临床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彦春
时珍实验室是湖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在中医药领域布局的第十家湖北实验室,与已实体化运行的另外其他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处于优势地位不同,时珍实验室在吸引人才、争取项目等方面,面临其他省市科创机构的强力竞争。一是加大对实验室人才政策支持。将实验室科技人员纳入武汉市人才体系,享受相关人才待遇,强化人才引进、培育、生活保障等政策的支持。二是支持实验室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对时珍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尤其在老年健康这一主攻方向,加大项目倾斜支持力度,凸显实验室研究特色。
支持时珍实验室成果转化。时珍实验室成果主要集中在健康领域,事关生命健康,产品的应用门槛相对较高,资本回报风险相对较大,成果转化难度也相对较高。一是将时珍实验室成果优先纳入到武汉市医疗服务目录、医保目录,畅通实验室成果推广渠道,提高成果能见度。二是卫健委和医保局可根据需求向时珍实验室定制成果。三是对时珍实验室成果向在汉企业转化提供更大的激励政策和支持力度。
■ 发挥中药品牌优势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东西湖区政协常委,农工党党员,湖北东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汤赐
着力打造武汉市中药企业品牌。深挖中药企业传统文化价值,打造中药名品;打造文化旅游路线、非遗文化传承、特色中医、针灸诊疗项目。鼓励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承担中医药收集、保护和研究任务,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将“叶开泰”“龙牡”“健民”等名企品牌打造成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
鼓励中药企业守正创新。在规范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借助中药指纹图谱等新技术确保中药质量,通过中成药标准化项目规范中成药生产,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实验临床研究来证实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明确循证医学在中药发展中的作用,探讨适合中药国际化的统一标准(包括企业生产标准、入市审批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强化机制,保护优质中药企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将更多疗效明确、价格合理的中成药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明确医疗机构使用基药目录中的中成药数量上限和下限,落实配备数量。
维护中药材价格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以标准编码体系为核心,链接中药材全产业数据链,动态掌握生产加工、市场需求和渠道供应保障能力等,从而以科学、精准的数据引导产销和订单农业,维护市场价格体系,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应对中药“出海”挑战。一是在中医院校适当加强外语培训,培养中药类外贸型人才。二是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互联网使用特性,在互联网平台建立中医药数据库、语料库,借助短视频等形式向海外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三是借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实现中医药推广与发展。
■ 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
市农工党党员,江汉大学医学院中医系讲师 明浩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一是壮大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湖北时珍实验室和相关高校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实施中医药重点专学科、科研和人才平台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组建一批高层次中医药创新团队。二是搭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平台。设立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加大名老中医药专家对青年人才的传承培养力度,促进青年骨干人才快速成长。三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持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层国医堂骨干人员培训、传统医学师承教育和确有专长人员出师考核等项目,建设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多元化机制。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形成“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强化中医医联体建设。以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依托,区级中医医院为支撑,探索以点带面、辐射基层机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合力。三是完善师承教育体系。开展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知名专家工作站等建设,持续推动师承教育,着力构造老中青三代中医人传帮带师承体系。
■ 促进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弘扬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市知联会理事 李智杰
积极组织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由于非遗项目是逐级中报,即区级申请市级,再而往上报省级、国家级。一方面,湖北省第一批项目中,就有“武当山道教医药”和第五批项目“叶开泰传统中医药文化”,可再挖掘再丰富后中报国家级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及“中医养生”子项。另一方面,湖北省各区宜组织专家指导小组,由中医主管部门牵头,动员医疗机构和民间中医积极参与,加大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深入挖掘,迅速申报一批区级项目,扩大项目库,成为向上级项目中报的源头活水。
大力宣传和利用好非遗文化和技术。制定传统医药非遗项目进校园、进基层宣传教育措施,从小培养正确认识、正确选择、正确使用传统医药的基本知识与素养,让广大老百姓提高对传统医药认知度。举办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宣传周或宣传月,并与文化旅游产品深度融合,让百姓见证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落实品牌行动,为非遗品牌保驾护航。卫健部门、物价部门、医保部门、财政部门参与协作,制定合理的中医药品牌服务收费,为现有的市级以上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建立工作室,划拨专用经费,明确目标任务,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带徒弟,保障传承活动持续健康运行。依托单位给予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政策资金保障,制定非遗保护具体措施,对传承人及传承团队建设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促进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