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武汉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一季度部署、二季度落实、三季度提升、四季度冲刺”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指标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在“开局漂亮”基础上较好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交出了一份合格期中答卷,为“全年精彩”打下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经济恢复稳中加固
经济增速强势转正。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251.5亿元,同比增长28.6%,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1.7%,实现“双转正”;占全省GDP的36.2%,继续保持高首位度。
主要指标持续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5%,较2019年同期增长5.9%。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同期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1.5%,恢复水平比1-5月提高2.1个百分点,恢复度居全省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8.1%,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4%,恢复水平比1-5月提高0.6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47.8%,较2019年同期增长5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1.9%,较2019年同期增长6.9%。
重回发展主赛道。经济总量超过南京,与杭州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三个过“千亿”成果,上半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东湖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均首次突破千亿元,6月份单月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创近23个月新高。
(二)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产业优化升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6%,较2019年同期增长12%。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6%,高于规上工业29.1个百分点。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4%。
投资持续恢复。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增长82.1%、70.9%、70.2%,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3.7%、81.8%、104.1%。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48.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4%。
动能不断优化。武生所新冠疫苗10亿剂次产能扩建、商业航天基地火箭总装总调中心等重大项目正式投产。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0.7%,占全市投资比重达50.6%,疫情后占比首次过半。科技型中小企业销售开票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34.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
(三)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先行指标向好。工业、服务业用电量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3.4%、16.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0.8%、12.2%。铁水公空各行业货运量全面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港口货物吞吐量、机场货邮吞吐量、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1.8%、21.2%、11.4%、23%。
市场活力释放。全市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金额同比增长57.6%,较2019年同期增长25.8%;销售开票企业户数同比增长26.1%,较2019年同期增长36.9%。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89.3%,较2019年同期增长23.5%;其中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61.8%,较2019年同期增长13%。
资本信心增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5547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14.8%,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达45%。新签约各类产业项目410个,签约金额7043.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76.2%,较2019年同期增长9%。
(四)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11.6%,比2019年同期增长25%。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7.1%,比2019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2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比2019年同期多1.5万人,失业再就业人员2.5万人,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14.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恢复的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世界经济呈现总体复苏态势,但疫情防控不同步、经济复苏不平衡、政经博弈加剧、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等因素加大了外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均衡,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需巩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回归常态、回归本位,还要付出更大努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指标回落压力较大。当前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重要因素是去年疫情造成的低基数效应。随着二季度以来基数逐步抬高,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前快后慢、前易后难、前稳后变”的压力显现,GDP、规上工业增加值、投资、社零额等指标同比增速均较一季度出现不同幅度回落,投资、社零额尚未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二是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重点企业受芯片短缺影响生产受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综合成本上升,加之终端需求不足导致企业成本、市场“两头受挤”、经营承压。住宿、文旅等接触型消费以及相关生活性服务业完全恢复还有差距,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较为突出。
三是各类风险仍需防范。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就业总量压力以及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较大挑战,光芯屏端网、生物技术等领域部分设备、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安全生产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粮油、煤电气等供应保障仍需高度关注。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产业转型提升。一是推动“965”产业体系落实落地,尽快实施“链长制”,制定“一链一策”精准滴灌。二是狠抓集中度显示度,推动产业园区、特色街区、专业楼宇提档升级,召开全市首次服务业暨招商引资专场大会,开展服务业集聚区比拼、总部企业认定、线上经济重点企业认定等工作。三是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狠抓“小进规培育库”,强化上市梯队建设。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能。一是加快东湖科学城建设,编制完成东湖科学城规划,推动7个湖北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快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组建区块链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是推进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推动50项以上院士专家项目落地转化。四是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确保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三)加快投资项目建设。一是快开快建,举行第三季度集中开工活动,推动全年开工T2航站楼改造等亿元以上项目600个,力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沿江高铁武宜先开段年内开工。二是招大引强,对接去年以来签约的55个央企招商项目,力争一批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三是疏堵解难,推动全市15个园区9月底前完成区域性统一评价,实现“拿地即可开工”;扩大新型工业用地(M0)制度适用范围。
(四)加快提振市场消费。一是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出台武汉促进商业繁荣发展政策。二是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策划开展好网红打卡地评选、武汉网络购物节等消费促进活动。三是实施商圈改造提升计划,加快推进武商梦时代、楚河汉街SKP等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四是加快发展各类电商业态,力争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万亿元。
(五)加快提升功能品质。一是提升城市形象,规划建设两江四岸、长江新城等重点片区,加快市域交通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三张清单制度,加强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成果应用,开展“创新创优双展示”活动。三是加强民生保障,加大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强能源、粮菜肉蛋奶等重要商品的应急储备。
(六)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好关于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二是全力向上争取,确保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年内获批。三是打造合作平台,高水平举办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届市长联席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九届会商会等重大区域合作活动。
信息来源: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