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宗自然资源资产包项目成交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迈出重要一步
“东西湖区黄塘湖片区作为全市首宗自然资源资产包项目成交,这是武汉在深化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迈出的重要一步。”1月8日,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祝莹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介绍了项目成果。
近日成交的189号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包,包括约120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12.67亩国有农用地土地经营权和721.63亩国有农用地特许经营权。该资产包地处黄塘湖核心区和金银潭商业圈,自然环境优美,紧邻武汉客厅、极地海洋公园、金银潭医院等,周边商业、休闲、教育等配套齐全,将规划建设适老社区(包括2.5万立方米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和公园,投资经营潜力较大。通过公开市场整合供应经营性资源和公益性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资产间的协同效应,将其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武汉坚持探索“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产业融合”,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绿色发展优势。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和实施计划试编的全国试点工作。
“这项工作结合顶层设计与实际应用,厘清‘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提出管理框架与配置编制体系。”她介绍,相关部门围绕资源、招商和企业需求,谋划了一批试点项目,建立资产配置储备项目库。
该成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助力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利用与治理。
祝莹表示,下一步将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价格体系,深化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她建议各区政府盘点生态资源,主动招商,推出更多试点项目,打通“两山”资产权益实现路径,以高效配置描绘美丽生态蓝图。
- 上一篇: 市政协委员张亚卿:为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
- 下一篇: 未来已来!武汉发展量子产业新赛道,政协委员这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