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建议案办理情况的通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建议案办理情况的通报
(2025年1月7日在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杨相卫
主席、各位副主席、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武汉新城建设,打造“世界光谷”的建议案》《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的建议案》《关于全面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加快发展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议案》办理工作。2024年市“两会”闭幕后,市人民政府立即召开全体(扩大)会议,专题部署办理工作。3件建议案由分管副市长对口领办,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分别主办。市人民政府及时召开办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明确办理目标、责任和措施。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协和各位政协委员的支持指导下,各主办及会办单位通力协作、深化办理,圆满完成年度办理目标任务。2024年12月12日,市政协对3件建议案办理工作进行督办并组织民主测评,测评结果均为“满意”。现将办理情况通报如下:
一、《关于加快武汉新城建设,打造“世界光谷”的建议案》(1号建议案)办理情况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亲自督办1号建议案,要求锚定“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总体定位,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标杆。市人民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片区开发,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武汉新城建设成势见效。
(一)健全综合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武汉新城建设工作专班加强与省指挥部、规委会汇报沟通,推动规划审批权下放,支持东湖高新区自行审批武汉新城范围内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并协调解决川气东送管道迁改等38项具体问题。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市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开展互访协商6次,共同推进交通硬联通等8项跨市重点工作。二是健全项目建设机制。优先把武汉新城重点项目纳入国家、省、市政策支持清单,新增建设用地5147亩,完成房屋拆迁211万平方米,累计争取政策资金300亿元。加快推进武汉新城六大片区起步区建设,实施建设项目132个,2024年完成投资185亿元。三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开通顶尖人才、特殊人才快速认定支持通道,服务企业引进顶尖人才2名、湖北卓越工程师5名、“武汉英才”106名,新认定光谷“3551”人才933人。
(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一是做优光电子信息产业。开展“三色图”(产业链补齐缺失为红色,提升弱项为蓝色,巩固优势为绿色)精准招商,引进奕斯伟等集成电路项目10余个,开工芯盟科技等50亿元以上项目11个,集成电路领域新增投资超过1200亿元,数据通信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新型显示产值突破400亿元,软件产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5000亿元大关。二是做强生命健康产业。以光谷生物城为重点,构建国际一流的数智病理产业链,迈瑞医疗武汉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光谷生物城创新园竣工投用,11个创新药获批上市,229个二类以上医疗器械注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三是培育新赛道新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网络终端产业,蔚来能源全球总部、亿纬锂能等重点项目落户。大力发展北斗、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依迅北斗AI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封顶,中科院小型铷原子钟实现小规模量产,武汉新城公交车北斗应用普及率达99.3%。四是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布《光谷未来产业方案》,成立光谷未来产业研究院,建设光谷机器人生态创新中心,培育重点企业和标志性产品,突破性发展6G、人形机器人等产业。
(三)打造创新策源高地。一是以用为导向建设科创供应链平台。健全以需定研、供需对接、用户主体、政企共投、风险共担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6.18万家,完成供需对接1万余项。二是形成建制化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快光谷科学岛建设,稳步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深部岩土大科学装置主体结构封顶,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项目开工建设,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支持6家湖北实验室特色化发展,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开工建设,江城实验室建成国内首个先进封装综合实验平台。三是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和市科技重大专项,研制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全球首款65英寸8K印刷OLED曲面显示屏,衷华脑机全国产自主可控脑机接口“中国芯”首次在患者体内测试,长飞公司“空芯光纤”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
(四)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一是深化自贸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累计落地外资基金2000万美元。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改革创新成果累计达到130项,东湖综保区成为全省唯一的A类综保区。二是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建成武汉光谷航空超级物流中心,实现与花湖机场、天河机场航空安检互认,缩短综合物流时间6个小时,降低物流成本超过20%。三是支持企业全球化发展。推进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东湖高新区专区建设,新增开口企业近200家,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35.8%,获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区。四是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性盛会,九峰山论坛吸引全球10个国家200家企业参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线下参会专业观众4.7万人次。开展“境外专家湖北行”“光谷世界行”等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累计接待外事组团33批,同比增长50%。
(五)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是完善骨干城市路网。“七纵七横”涉及武汉的12条道路中,已通车6条,高新八路、光谷二路主车道基本完工,市政路网建成率达到70%。二是引进优质公共资源。实施“新校即名校”战略,引进武汉外校、育才等优质教育资源,新投用3所中小学、新增学位5040个,新开工武汉新城外校等名校项目。新投用九峰、龙泉等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三医院武汉新城院区等3家医院、光谷国际社区主体结构封顶。举办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武汉网球公开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看武网、坐空轨”成为光谷文旅新品牌。三是营建绿色宜居新城。实施豹澥湖流域水环境、九峰溪排涝通道综合整治,完成玉龙河整治以及梨山、玉屏峰、二龙山自然修复。推进未来公园、花山河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新改建绿地154公顷、绿道10公里、林荫路10公里。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全省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协调解决问题近700个,2024年东湖高新区新登记企业超过2.6万户,总数突破15万户。
二、《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的建议案》(2号建议案)办理情况
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领衔办理2号建议案,要求聚焦新时代制造强市目标,强化科技赋能、数智赋能、绿色赋能、“链”上赋能,推动制造业规模总量、市场主体倍增提质,以新型工业化之“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一)增强工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一是健全产业创新平台。面向制造业关键环节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由2个国家级、7个省级、12个省级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组成的制造业创新体系。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20项。二是加快重大技术攻关。绘制激光等15个产业创新图谱,制订集成电路等33个细分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实施10个市科技重大专项、100个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三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组建10个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实施底层、共性、关键、前沿四类技术攻关项目85项。四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黄金20条”,建成市级中试平台190家,推动专利转让1.57万次,入选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产品64项。
(二)夯实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底座。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网络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实施“七桥四隧”通信网络质量提升专项,每万人5G基站数达37.8个。二是搭建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新增智算算力1630P,智算算力规模占算力总规模比重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三是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接入武汉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44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解析量、企业节点数分别达277.21亿个、219.92亿次、45131家,我市入选首批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四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00个,新打造数字化产线103条、智能示范车间20家、标杆智能工厂10家,895家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诊断和改造。五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10个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项目,打造18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新引进亿元以上人工智能项目10个,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19个。
(三)加快工业发展模式变革转型。一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制订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6家。二是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出台进一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促进开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建3个工业软件应用创新联合体,新增软件产业载体面积115万平方米,全市软件业务营业收入突破3500亿元、增长15%。三是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
(四)提高工业用地配置利用效率。一是推广新型用地模式。出让26宗M0用地,16个项目实现“承诺可开工”制度审批。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5891.97亩,新增“工业上楼”面积128万平方米。二是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制订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新增整备工业用地22.1平方公里,优化提升工业园区32.1平方公里。三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8万平方米,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17个。
(五)推动工业强企聚链成群建圈。一是促进企业融通发展。完善“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布局建设16条重点产业链,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登记企业25.31万户,企业总量达105.48万户。扎实推进中小企业培育“七万工程”,开展“个转企”扩量、“小进规”攻坚、“专精特新”壮大、独角兽追赶、企业上市提速等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02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单项冠军企业4家、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二是加快重点产业建设。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产业合计营收增长10%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营收增长20%以上。聚焦未来制造等6大方向、量子科技等13个细分领域,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发展,未来产业规模达480亿元。三是强化综合服务保障。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条”,完善项目审批、政策兑现、企业帮扶等涉企服务,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37.2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在保金额248.27亿元,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4.33%。全国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我市均位列全国前十。
三、《关于全面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加快发展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议案》(3号建议案)办理情况
市政协主席杨智倾力领办3号建议案,积极发挥政协优势,汇智聚力推动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持续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
(一)健全适老化工作机制。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措施》,以老年人群实际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手段,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城市更新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区按要求配建养老服务用房,2024年97个新建居住项目配建养老服务用房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建立市区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调贯通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各方精准发力、密切配合,形成适老化建设合力。
(二)加快适老化设施建设。一是完善养老服务网络。编制《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年)》,建设以养老机构为中心、街道养老综合体为支点、社区养老设施为节点的养老服务骨干网,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成养老服务设施3588个,实现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二是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组织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每户给予不少于3000元的改造补贴,累计改造10076户,基本实现有改造意愿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应改尽改。在150个试点小区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意向改造1.1万户,签订协议9042户,完成改造6713户。三是实施社区适老化改造。改造老旧小区284个,利用存量资源增设无障碍坡道1140米、无障碍扶手1300米。新增完整社区207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10台。四是创建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零高差”改造156条主次干道缘石坡道,适老化改造江滩闸口33个、城镇公厕336座,无障碍改造商业银行网点1655个,新增公交站台无障碍设置比例达80%以上。
(三)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一是深化医养融合服务。支持医疗资源富余的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服务,全市医养结合机构达到78家,医疗总床位5019张。推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院“一院两区”“两院一体”发展模式,6家机构组建紧密型医养结合体,106家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二是探索失能照护服务。推进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试点建设,28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为失能、半失能、慢性病等老年人提供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服务,44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三是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制订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因地制宜建设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建成老年助餐机构790个。到2026年,全市街道(乡镇)幸福食堂、中心城区社区老年助餐点、小区老年助餐服务将实现全覆盖。
(四)推进数字适老化改造。一是推进“多卡合一”。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社保卡“一卡多用、全市通用、跨市可用”,在医保、交通、文旅等领域应用138项。升级改造“武汉人社”支付宝、微信小程序,加强“武汉城市码”社会保障服务专区建设应用,逐步实现“线下社保卡、线上城市码”卡码场景融合。二是搭建安养平台。坚持“政府搭建、市场运作”,整合医疗、家政、餐饮等各类为老资源,创新建设全国首个官方惠民养老供应链平台,围绕老年人医、食、住、行、学、养等需求,上线政策找人、养老机构、居家服务、适老改造、助餐服务、健康医疗等功能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三是破除“数字鸿沟”。推进全国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30个社区开展人工智能养老实验。推动政务服务“一码通办”,布设自助政务服务终端600余台,接入民生服务事项200余项,“一码亮证”可办理业务15项,受众覆盖面达千万级。对老年人常用网站和手机APP进行适老化改造,54个政府网站、5个政务APP优化界面、字体、语音等功能,提升老年人应用体验。
一年来,杨智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秘书长、各专委会和各位政协委员多次调研指导、现场督办,为建议案办理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2024年3件建议案的办理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与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与人民群众和政协委员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实办好政协建议案、提案,以实际行动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十四届三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