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相卫: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建议案办理情况的通报
(2024年1月17日在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主席、各位副主席、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关于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建议案》《关于加强武汉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把武汉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的建议案》《关于加强社区治理,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创造幸福生活的建议案》办理工作。2023年市“两会”闭幕后,市长程用文立即主持召开市人民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专题部署办理工作。市人民政府分别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全程领导办理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协和各位政协委员的支持指导下,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通力协作,圆满完成年度办理目标任务。2023年12月7日,市政协对3件建议案办理工作进行督办并组织民主测评,测评结果均为“满意”。现将办理情况通报如下:
一、《关于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武汉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建议案》(1号建议案)办理情况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亲自督办1号建议案,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全方位全体系部署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市人民政府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设东湖科学城,推进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建设成效初显。研制首台100KW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国内首个射频前端55纳米先进节点通信芯片量产。初步形成2家国家级、5家省级、4家省级培育、5家储备培育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梯次体系。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在航天动力系统等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10个市科技重大专项,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77个重点研发计划,攻克“耐高温、耐辐照光纤光缆”“高安全性智能座舱交互”“面向制造运营的工业大模型”等“卡脖子”难题。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个、省“尖刀”工程项目29个。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新备案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96家。壮大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企业梯队,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3家,副省级城市排名第1。
(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深化供需对接服务。聚焦各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技术经纪人大赛等对接活动77场,重点推进科技成果237项,促成院士专家项目落地71项。成立“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选派377名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细化技术转移服务。修订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管理办法,组织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入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运营满3年、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开展绩效考核,7家机构考核评价为优秀。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武汉。强化转化平台建设。发布《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规划》,10家重点中试平台加快建设,建成中试场地503万平方米,认定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5G高精度定位产品研制及示范应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三)培育科技企业创新动能。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宣传,组织培训活动42场,培训人数超4000人。以“免申即享”方式,向8379家高新技术企业兑现补贴资金4.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45万家。实施中小企业“拔节行动”。印发《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试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家、累计309家,排名全国第7。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337家、累计4662家。实施金融“赋能行动”。设立武汉创新发展基金,推进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功发行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2023年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2500亿元,科技贷款余额达4583亿元。
(四)集聚创新产业发展势能。突破发展优势产业。制订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产业发展,华星光电T5等126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印发“双百”园区建设年度行动目标、建设项目、项目招引等“三张清单”,通过区域范围图、实景对比图等“两图”锁定空间落位,整理工业净地、优化提升工业园区51.7平方公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加快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滚动实施技改项目600个,建成数字化生产线100条、示范智能工厂20家、标杆智能工厂10家。
(五)激发科技人才队伍潜能。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出台《武汉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分行业、分领域、分类别建立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探索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综合评价模式,2023年认定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支专项人才1700余名。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共集聚各类人才近2000名。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创新人才举荐制度,动态更新重点引才单位名录,赋予735家用人单位人才举荐权。在东湖高新区率先试行人才注册制和动态积分制,发布38个年薪百万以上岗位,13名人才揭榜成功。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以“武汉人才卡”为载体,集成全市人才服务资源,做实做细服务保障工作。加快人才服务平台建设,9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人才基地,8家企业入选省级人才驿站,4个园区获评省级人才创新服务中心。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316场,走访人才1144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67次。
二、《关于加强武汉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把武汉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的建议案》(2号建议案)办理情况
市长程用文领衔办理2号建议案,推动我市聚焦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强化枢纽建设,夯实基础支撑。建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完善以阳逻国际港为核心的港口物流设施,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国际货物集散中心等重点载体项目开工建设,金口、花山、经开港完成省级一类水运口岸验收,阳逻港5G基站等智慧系统建成投用,港口联运效率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建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提升带动舵落口、走马岭集聚联动发展,汉欧国际物流园建成后将与中欧班列(武汉)无缝衔接,华中地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联合鄂州市制定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并积极对接申报,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获批,鄂州机场顺丰货运转运中心正式投运。
(二)拓展物流通道,增强辐射能级。拓展水运物流通道。坚持陆海统筹、多向拓展,持续加密江海直达、汉亚直航航线,武汉至日本、韩国近洋直航航线稳定运营,2023年共运输4.51万标箱。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攀升,持续保持长江中上游集装箱第一港地位。扩大铁路班列通道。中欧班列(武汉)新开11条国际新线路,目前已拥有52条稳定跨境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15个城市。2023年发运1005列,运输量达8.25万标箱,实现历史最优、全国领先。构建国际航空通道。推进中南地区(武汉)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工程、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建设,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线突破10条,“客货双枢纽”联动效应初显。
(三)优化物流网络,提升运行效率。织密多式联运集疏运网。高质量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持续推进国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金控粮食物流基地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支持湖北港口集团、武汉金控集团、武汉中远海运围绕集装箱、粮食等重点货类开展全程“一单制”多式联运服务。构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印发《武汉市创建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优化城市货运配送节点网络布局,建立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应用,2023年,新增新能源配送车辆7752辆,保有量达24623辆。完善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网。支持村级站点开放共享服务,形成融合快递下乡、扶农助农、农村电商、普惠金融等多种功能的农村综合便民服务体系。2023年,全市1648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累计代投邮件快件226万余件。
(四)构筑产业体系,提升整体水平。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武汉市加快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航运航线补贴办法》《武汉航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营造支持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环境。做强物流产业。发挥高端装备制造、军民融合产业优势,开发可移动式储能集装箱、铁路冷链等装备,支持研制适用于长江内河流域、封闭水域及近洋航线的绿色智能船舶船型,2艘汉亚直航船舶交付运营。壮大物流企业。支持汽车、医药、冷链、化工等领域物流龙头企业发展,引进组建国控、楚象、长江国贸等供应链物流平台企业,培育九州通等总部型物流企业15家,湖北港口集团等3家企业跻身中国物流企业50强。2023年,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432家,居全国首位。其中,5A级企业达21家,位居全国第3。
三、《关于加强社区治理,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创造幸福生活的建议案》(3号建议案)办理情况
市政协主席杨智倾力领办3号建议案,积极发挥政协优势,汇智聚力推动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一)坚持党建引领,优化社区治理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覆盖建立区级党建大联盟、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综合党组织,推动物业企业、业委会、社会组织、群众团队建立党组织。目前,1273个物业企业、667个业委会建立党组织,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5.21%、80.85%。组织省、市、区235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联系服务社区,实施惠民实事项目1762个。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公布“两清单一目录”,开展街道属地管理试点,组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回头看”,推进赋权事项动态调整。在2023年度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下达街道(乡镇)编制使用计划629名,引导工作力量向基层流动。制定行政处罚程序规范等制度文件,明确执法事项,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引导多方力量参与治理。实施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行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2.6万个、公益创投示范项目77个。依托职工之家、阳光家园等基层服务机构,提供法律维权、困难帮扶等服务。举办首届“社区公益节”,设立社区公益基金2400支,募集社会慈善资金5300余万元。组织妇女之家活动170场,举办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1084场。建设青少年寒暑假社区托管室205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94场。
(二)坚持服务为民,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印发《武汉市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2023年版),推动3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村(社区)办理,办件52万件。组建社区“3+N”专业服务团队4811个、小区邻里服务队15848个。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举办各类艺术普及、阅读活动1300余场。试点警务团队“时间银行”新模式,组建各类群防群治队伍2万余支,近20万群众主动参与平安城市创建活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安排市财政资金4.36亿元,并通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发行专项债券及社会资本投资、专营单位共建、居民直接出资等方式,多元破解改造资金难题。修订《武汉市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统筹推进城市配电网老旧台区改造、老旧小区垃圾分类设施改造等工作,2023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6个。组织群众满意度测评。印发《武汉市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对公共教育、公共就业、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12个领域开展满意度测评,2023年我市测评结果全省排名第1。
(三)坚持共同缔造,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因地制宜搭建居民议事平台,实现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全覆盖,培育武昌区华锦社区“三微三治”等一批民主协商品牌。评选20个优秀城乡社区工作法,江汉区打铜社区、东湖高新区智苑社区经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创新社区运行机制。在全市村(社区)推广应用社区工作平台,推动社区工作平台与城市大脑共享数据,2023年共获取法人数据217万条、残疾人数据137万条,系统便捷度和应用效果明显提升。归并整合全市45条政务服务热线和2个网络诉求平台,推动热线电话互转互通,实现市民诉求联动办理。探索项目推进机制。建成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62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1459个。安排“以奖代补”资金2525万元,实施50个共同缔造社区治理项目、59个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培育引导项目,建成62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开展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展示活动,评选“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十优志愿服务项目”。举办“出彩青春”公益创投大赛,培育硚口区“硚见花开”公益嘉年华等公益品牌。武昌、洪山、江夏、武汉经开等区积极建设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共获省级项目资金600万元。
(四)坚持科学考评,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完善考评体系。制发《2023年全市全面从严治党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考核权重为10%。同时,将基层治理成效列入全市绩效管理和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各级党组织书记自觉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不断细化抓基层党建“三个一”措施(即:作出1份公开承诺、领办1个重点项目、建立1个党支部工作暨共同缔造联系点),引领带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减轻基层负担。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开展规范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专项行动,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职事项、证明事项和挂牌清单,精简整合村(社区)统计报表和工作台账。建立减负观测点157个,及时掌握基层负担情况,切实推进基层减负。培育骨干力量。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办法,重点考核走访率、群众知晓率、服务满意率情况,将考核结果与其奖励惩处、工资福利待遇挂钩,推动社区工作者敲开居民家门、走进群众心门。2023年,招聘社区干事659人,累计培训4.2万余人次,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一年来,杨智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秘书长、各专委会和各位政协委员多次调研指导、现场督办,为建议案办理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2023年3件建议案的办理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与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与人民群众和政协委员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实办好政协建议案、提案,把政协委员的智慧转化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同心协力,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新局面。
编辑: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