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 发言材料

关于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助力社会适老化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武汉政协  发布时间:2024-01-20
【字体:

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是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具体举措。根据《武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212.44万人,占比17.23%。老年人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多的现状十分突出,但97%的老年服务设施和项目都在社区,亟待增强社区共同缔造、基层治理、资源聚集能力,构建依托社区、社会各方参与养老服务的新格局,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效能,推进社会适老化建设。为此建议:

一、提升幸福食堂覆盖率与可持续性,解决“家养”痛点

社区从选址、建设、运营全方位给予支持,解决引入机构的后顾之忧。通过财政补贴一点、社区支持一点、税收减免一点、企业捐赠一点的“四个一点”机制,从财政补贴、场地、税收、水电气等费用以及辖区企业捐赠给予支持。延伸更多可盈利业务,例如开展寿宴、生日宴等宴请业务,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讲座、体检服务等,确保社区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用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医养”痛点

把握“健康中国”建设契机,形成以社区管理为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慢性病预防、疾病治疗、健康管理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强老年人慢病管理。引入社区医卫志愿者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联合社区开展上门服务。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企业)开展合作,内设家庭医生工作室,派出医生驻点工作,逐步实现同步上门服务,共享老年人信息。开展一年两次的健康讲座,进行常见慢性疾病讲解;通过定期电话回访,掌握老年人身体状况并给于健康指导。二是开展健康意识教育。拓展宣传路径,在日常开展医疗、养老服务时,培养老年人专业化的健康生活理念。三是建设社区急救点。挖掘社区闲置资源,在有条件提供场地的大型社区建设社区急救点,作为急救站的补充,完善中心城区10分钟和新城区12分钟、农村30分钟的急救圈体系。

三、推进老年大学向基层延伸,解决“学养”痛点

采取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组织参与、区老年大学指导业务的模式,在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学院街道分校,同时挂牌区老年大学分校。街道分管副主任担任名誉校长,把握办学方向;所在社区书记任常务校长,负责日常管理;社会组织或企业是运营实体,其人员任执行校长,办学方向和财务接受街道和社区监管;区老年大学指导抓好师资管理、学员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不断提升办学条件。

四、聚焦老年人需求,探索拓展型服务和自我服务

引导物业、家政企业拓展养老服务,鼓励物业企业由单纯物业管理向“物业+康养”社区健康养老融合之路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推动物业企业积极参加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等服务。引导家政服务企业由单纯家政服务向为老服务项目拓展。完善社区互助式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助老积分激励机制,通过积分兑换奖品,将志愿者、社区低龄老年人及社区闲散劳动力聚集到养老服务。建立市级层面权威统一、通存通兑的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用时间平台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构建“政府主导、通存通兑、权威统一、共建共享”的养老服务时间平台运行体系。

市政协常委,民盟武汉市委员会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