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在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同时启动。自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支撑了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正常运行。截至2023年8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54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19亿元。实践充分证明从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统一碳市场逐步过渡的建设安排稳妥、可行,也充分证明我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而确立的制度体系、总量控制与分配、交易、履约管理等碳市场各环节机制安排科学、有效。
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与中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地位还不相称。主要存在以下发展问题和短板障碍:支撑碳市场的各类法规和配套制度仍待建立健全;各地碳市场的差异性对统一全国碳市场形成挑战;碳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健全,产品服务相对单一。
随着“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碳交易市场作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市场化手段之一,其发展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展速度也将加快。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制定全国碳市场发展总体规划。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个涵盖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清晰的路线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近期重点应建立完善与全国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尽快研究形成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根本、以生态环境部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以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支撑的“1+N+X”政策制度体系。中期目标重点是实现总量目标与各省碳达峰的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各地、各行业可通过全国碳市场优化碳配额资源配置。远期应强化总量控制,通过收缩配额总量、利用碳价信号驱动控排企业重视低碳技术革新,为我国低碳转型提供长期动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功能平台体系。中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交易系统落地上海。除了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外,清算平台也是全国碳市场的另一大功能平台,是保证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顺利履约、交割的重要保障。组建碳清算所,武汉具有良好基础条件,武汉碳清算所组建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和生态环境部给予指导,依托于在武汉建设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即中碳登,支持推进武汉碳清算所组建工作,加快组建方案审批,争取全国碳市场清算机构尽快落地武汉。
7月14日拍摄的楼顶的光伏设备。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是北京绿色交易所认证的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引入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和水蓄冷等清洁能源,搭建了一套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能源体系,通过智能化协调运行的模式,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园区碳中和路径研究。(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摄)
三是加大碳金融培育支持力度。从战略高度将碳市场建设纳入到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结合碳排放权特点,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整体设计。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与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上海、武汉等城市打造碳金融改革创新特区,进行碳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为全国碳金融发展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明确金融投资机构等进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入条件,明确碳排放配额是否可抵质押、可担保,持续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探索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交易。
四是加快碳排放数据体系建设。开发统一的企业碳排放权管理和排污管理信用信息,争取纳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信贷产品提供绿色征信服务。充分挖掘中碳登工业企业排放数据资源,开发商业级大数据产品,构建行业排放基准值数据库、产品碳足迹数据库等,为企业摸清碳家底、诊断节能降碳空间、赋能绿色竞争力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建议依托中碳登和碳清算所,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打通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的数据壁垒,汇总全国所有行业、企业及个人的碳排放数据,构建有吸引力的国家碳排放数据库,推动我国碳交易事业纵深发展,在国际碳市场竞争中进一步争夺话语权和定价权。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作为全球控排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在全球碳市场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引导国际“行业减排”的碳价机制建设,加强国际航空和航海领域碳排放相关规则的研究,加快与相关领域碳抵消及减排机制的对接。逐步探索建立相关行业机构、服务企业以及专业人才储备,提升我国民航运输业等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影响力。坚定在国际合作公平竞争中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同时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包括推进低碳行业技术发展、扩大碳定价范围、引入碳泄漏机制等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
(作者:杨智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 上一篇: 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研究
- 下一篇: 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 更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