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建言献策

市政协聚焦一号建议案 助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汇智聚力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武汉市政协研究室、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7-02
【字体:

编者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也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今年,市政协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列为一号建议案。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市政协各参加单位积极参与,围绕“两创深度融合”“重要阵地打造”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聚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拓展新赛道新动能、推进要素融合赋能、加强开放协同合作、集聚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生态等十方面着力重点,成立42个课题组,组织委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赴上海、北京、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取经,与市科创局、东湖高新区等单位深度交流,形成66篇调研报告。

6月26日,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协商建言。会上,市政协副主席刘丹平作主题发言。他建议,要突出科技创新引领驱动,强化高价值创新供给;要突出产业创新价值体现,三业并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突出“两创融合”双轮驱动,畅通成果转化渠道;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分类施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突出改革开放关键作用,营造热带雨林创新生态。

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倪四道围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专职副主委欧阳云围绕进一步坚持三业并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握深度融合关键;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主委、市司法局局长穆书芹围绕促进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拓宽科产深度融合途径;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黄芬围绕拓展创新应用新场景提升未来创新驱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主委、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围绕推进关键创新要素融合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围绕加强开放协同合作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专职副主委胡权围绕强化高质量人才支撑进一步拓宽引育留用视野和通道;市政协常委、台盟省委副主委、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林颖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疏通科产融合通道;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湖北锦绣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燕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科产创新融合发展动力等主题,分别代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界别发言。

郝立群、杨新、刘萌3位市政协常委、委员现场提问,市经信局、市科创局、市委金融办作出回应。

【现场观点】

■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推动研发机构提质增效

作为国家长期投资布局的科教重镇,武汉市围绕充分发挥东湖高新区等智力密集区优势,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东湖科学城加快建设,8家湖北实验室全面实体化运行,精密测量、光电科学等领域实现一批基础理论原始创新,通导遥一体、闪存芯片、心肌旋切等一批全球领先重大创新成果涌现。

政协常委们就推动武汉市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建言,建议要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重点科研院所中坚力量,加快建设由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原始创新极核,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击队,支持在汉国家实验室落实定位,支撑重大任务实施,巩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鼓励自由探索,积极组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抢占制高点,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政协常委们提出,要推动开展使命导向的管理改革试点,提质湖北实验室常态化服务机制,注意支持孕育于各领域的仪器仪表研究开发。强化前沿领域科技布局,积极争取农业微生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设施纳入国家新一轮规划。要支持武大、华科大等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推动中国科学院建设东湖科学中心,在基础学科前沿交叉领域挑大梁、出成果。实施“海豚专项”,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增强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工程问题提炼为科学问题的能力。

政协常委们认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除“纵向”与“横向”科研定式,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持续加大对长周期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要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坚持需求牵引、企业出题,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委托制”改革,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双向互动、紧密衔接,“订单式”开发,出有用成果,解现实难题,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

政协常委们还表示,要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应用场景和供应链,加速上游材料和装备企业的国产化进程。持续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布局离岸创新中心,利用两个市场发展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到量产的贯通式路径。

■ 进一步坚持三业并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这次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将超越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总和,成为第四次真正的工业革命。在这一背景下,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遇,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上,政协常委们围绕“三业并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提出意见建议。政协常委们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升级,紧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转数智、重绿色、求融合。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汽车、钢铁、化工、轻纺、船舶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转换经营模式,数实结合,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要优化工业技改的政策柔性配套和工业软件技术底座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启动新一轮智慧产业园区升级计划,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率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政协常委们建议,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聚焦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在光电子信息、北斗、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推进新型算力中心、大模型训练、评测和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加速人工智能广泛嫁接应用,以算力数据产业与大模型产业,尤其是应用智能体的创新突破,推进“芯算模网端”等特色产业集群裂变倍增发展。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答好“独树一帜”命题,以产线牵引集成电路全链条发展,以光谷量子化创建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引领产业协同创新和稳定配套。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推动车谷、光谷、星谷协同,联合小米等头部企业发展整车项目。在生命健康领域进军国内一流。重点在医工交叉融合创新领域,涌现更多成果惠及群众。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促进整机和配套联动。面向宜昌、襄阳等地联合攻关、研发、孵化。在北斗产业领域提升规模化应用程度。

政协常委们认为,要提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把握未来产业特点趋势,强引导、建平台、优环境。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积极布局第四代半导体、类脑技术、具身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6G通信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推进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开放丰富应用场景,以应用促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组织实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加速计划。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产业遴选优势,让市场在未来六大方向产业的技术突破中发挥主导作用。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大力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企业

如何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创新落脚到企业和生产一线,一直是努力要解决好的难题。多年来,武汉市在致力于优势转化,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武汉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位列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5万家,数量居全国城市第5位。

政协常委们提出,站在人工智能革命的临界点审视,应大胆突破传统企业发展路径和创新模式,从市场需求和应用侧出发,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到实处。

政协常委们认为,要大力培育研发型企业。设立研发产业基金,推行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完善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大力支持以技术为产品、以研发为产业的研发型企业。瞄准前沿领域,加强企业研发支撑服务,发展研发产业集群。要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初创企业育苗、小微高企跃升、骨干高企瞪羚、领军企业引领“四大计划”,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持续筛选、培育和扶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创企业,以“高研值”“专精特新”做优企业、做强产业。

政协常委们建议,要引育壮大领军型链主企业。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深化“链长+链主+链创”协同,密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政策链、大中小企业联动,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要积极吸纳企业参与决策与重大创新,常态化邀请企业参与重大规划调整、重大产业布局和重要创新政策制定的决策咨询。

政协常委们提出,要根据不同所有制结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国有企业,争取中央部委、省级支持,健全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保值增值考核。面向民营企业,完善参与央地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国企供应链平台、重要应用场景开放共享。面向外资企业,深入实施外资研发中心提升工程,支持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

政协常委们认为,要根据不同区域链条布局特点,构建企业梯度协同机制,实施产业链精准补链工程,绘制“研发需求热力图”。依托武汉科创供应链平台,动态监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的环节,定期发布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清单,重奖攻克清单技术的联合体。要建立“区域创新共同体”,设立“光谷创新飞地”,实行“武汉研发+异地转化”税收分成机制。要建立研发飞地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如鄂州、黄冈)的产业协同,形成良性企业分工协同生态。

■ 完善服务体系 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多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科创、知识产权等部门,相关行政区、产业园区强力推动,系统发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但对标深圳、杭州等创新驱动发展大市,武汉也存在供给成果成熟度不够、需求端承接成果能力不强、服务端专业化水平不高、政策端制度供给有待细化等制约和短板。

市政协常委们就促进成果就地转化应用纷纷建言,建议促进加强“需求牵引—技术供给—场景应用”对接,探索建立产业出题、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汉交所”,加强市场化对接和有组织的创新攻关,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完善转化孵化平台功能,按照“政府引导、专业管理、市场运作”原则,建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样品试制、技术认证、检验检测等成果转化平台,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技术转移机构,大力发展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平台服务”,助力创新跨越“死亡之谷”。

市政协常委们提出,要强化金融等要素支撑,担当最大天使投资人和领先用户,做强“创投+产投”政府引导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投贷联动、科技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组合,加强对科创团队、科创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募资扶持力度。以补偿政策推动保险机构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概念验证提供保险服务。

市政协常委们认为,要加强校地、院地合作,开展在汉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地方贡献度、匹配度评价,促进校企精准对接。加强军民融合赋能,推动科技型企业与在汉军工单位开展精准化对接,加快推进海洋、空天等新兴领域军工成果在汉转化。加强项目分类遴选储备,健全科技成果登记管理机制,分级分类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和重点成果项目库。

市政协常委们建议,要以服务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为契机,推动技术转移机构转型升级,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用好用活概念验证资金(基金),引导中试平台向综合性服务平台转变。以武创院为重点,实行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价,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赋予其与激励创新活动相匹配的资金管理自主决策权。以优化科技成果的联合资助为重点,鼓励设立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共同出资,凝练产业共性问题。发展一批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做优科技网格服务体系,组织“武创荟”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常态化做好成果挖掘和对接服务。完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及职称评定改革试点。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更好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从国内外创新实践看,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根本要靠系统优化创新生态。

政协常委们认为,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重构创新政策、重塑创新平台、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统筹发力,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创新生态,系统解决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问题。

政协常委们建议,要锚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研发组织和人才培育体系,加大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围绕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明确研发转化责任定位,教研结合、产教融合,服务高水平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坚决破除“四唯”,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向用人主体授权,畅通人才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工资薪酬、股权激励的成长通道。深化“预算+负面清单”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政协常委们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招引各类人才。超常规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校友回归”“楚材聚汉”工程,扩大人才积分制、注册制范围,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渠道,营造年轻人工作、生活、发展喜爱的城市环境,打造近悦远来人才活力之城。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两创合作,互建国家实验室地方基地,共建一批集聚全球资源的科创平台、创投基金、产业联盟,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强与欧洲、北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互动交流,内引外拓并重,布局建设一批离岸创新中心、境外科技合作园、海外研发基地,以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型企业为载体,集聚全球创新人才。

政协常委们建议,要加快重构更具引领能力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向上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攻关、新兴产业集聚、产业腹地备份政策,在光电子、储能、量子等领域切块授权实施。加快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在特定领域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要培育鼓励创新创业、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更大程度地积极鼓励市场资本进行试错,均摊试错成本,构建交汇融通的液态创新网络,点燃持续不熄的创新火种,悉心厚植创新沃土,共筑创新喷涌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