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建言献策

让儿童友好理念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发展 市政协围绕“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落地见效”建言献策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武汉市政协研究室、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7-02
【字体:

编者按:6月17日,武汉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聚焦‘五个友好’,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落地见效”建言献策。会上,吴珊、胡彦全、周爱芬等政协常委、委员作会议发言和书面发言。

■ 聚焦“五个友好”建设任务 加快推进武汉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吴珊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妇联二级巡视员

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发挥领导小组作用,督促各区成立专班。建立儿童优先评估机制,将儿童友好标准纳入规划、项目审查要点,优化儿童参与机制。

以普惠便捷为目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聚焦生活场景,鼓励出行优先响应,推广“延时门诊”,试点近视防控。打造生育支持网络,推广嵌入式托育,全域配置母婴室等设施。

以群体帮扶为底线,推进权利保障覆盖。提高孤儿等困境儿童保障标准,放宽残疾儿童救助条件。完善流动儿童关爱清单,推广“爱心妈妈”结对模式。

以特色文化为依托,重塑城市空间肌理。融入科技元素,建设智慧公园,试点智慧交通护学。依托湿地资源,建设自然学校,打造“湿地儿童科普带”。统筹城市更新,构建适儿化场景。

以合力共建为抓手,培育友好发展生态。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共同体。推动儿童产业联盟建设,发展智能玩具等新兴业态。推广城市IP,串联研学路线,策划国际交流活动。

■ 加强儿童友好公共文化场所建设

胡彦全 武汉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

推动文化场所的空间适配化改造。新建或改扩建场馆时预留儿童专属区域,采用儿童尺度与视角设计。对现有场馆开展儿童友好评估,完善基础设施。

丰富面向儿童的文化内容供给。鼓励文化机构组建儿童内容研发团队,按年龄分层设计展览、课程与手册。通过“武汉童行护照”串联资源,引导亲子家庭深度参与文化活动。

加强儿童文化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在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设置儿童教育专岗,联合高校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吸纳家长、青年学生组建儿童友好志愿服务队伍。

推动资源向基层和城乡接合部下沉。推广“图书流动巴士”“流动博物馆”模式,让儿童就近享受优质文化服务。鼓励博物馆与学校、社区合作。

建立多方协同和科学评估机制。由市级部门牵头成立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引入“儿童友好文化场所”认证机制。

■ 健全家校社医“教联体”机制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周爱芬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医多领域联动机制。注重医教互促、家校互动、社教同频。加强医校定点合作,聘任临床专业人员任心理副校长,提供心理评估等“一对一”服务。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引导家长科学育儿。

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医多方位预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生命教育等,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科普宣传消除心理疾病“病耻感”,营造关注氛围。强化“关口前移”,定期测评,建立“一人一档”,及时干预异常情况。

进一步提升家校社医多环节治理效能。以“发展+成长”为目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全链条机制。建立快速转介制度,疏通诊疗绿色通道,增加公益普惠性心理服务。聚焦“找得到、转得快、治得好”,实现育人、育才和育心结合,守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 加强文化宣传 助力武汉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李小曼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网络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创新宣传载体,深化理念传播。在地铁、商场设置“儿童友好主题车厢/展区”,用卡通化视觉设计传递理念。策划创意公益广告,借助公交、地铁、电视等平台高频投放。

深耕城市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挖掘武汉红色文化、非遗等元素,开发儿童主题课程。联合汉绣、楚剧传承人开设“武汉非遗工坊”,设计手绘、体验课程,推出“武汉文化小传人”认证体系,孵化特色品牌。

鼓励文艺创作,丰富文化供给。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各界创作儿童友好主题的图书、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定期举办创意大赛,征集优秀作品,将儿童获奖绘画制成明信片、地铁票卡。

构建协作机制,提升国际影响。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合作联盟,举办经验交流会,邀请全国优秀城市分享案例,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国际儿童友好城市论坛,引进先进经验本土化应用。

■ 以儿童友好商业体样板 助力武汉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田南希 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东信医药集团董事长

建立大社区概念,扩展儿童友好空间。鼓励社区与商业体合作,共享户外空间并增设游乐设施,打造立体式儿童友好商业体样板,缓解社区空间压力。

统筹建设规划,扩大儿童友好社区群。以15分钟生活圈为半径,串联学校、小区等,户外完善安全设施,室内共建“儿童友好微空间”。

引入社会组织,以专业赋能儿童。让专业力量参与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运营。

强化党建引领,发挥阵地优势。构建以党建带群团的“党建+儿童”工作格局,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爱国情怀。

整合资源力量,丰富活动内容。链接楼宇企业资源,组建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微课堂”,寒暑假开设托管班。

强化儿童参与,凝聚多方合力。健全儿童参与机制,设立“小黄鹤观察团”专项资金与奖项。

■ 构建儿童友好学校服务体系

沈嫔 武汉市政协委员,长江新区阳逻街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

以童为本,重塑教育服务理念。加强政策引领,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武汉市教育发展纲要,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成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建立儿童参与机制。

安全包容,打造和谐友好环境。完善校园及周边交通安全设施,升级卫生间设施,更新直饮水设备,个性化调整课桌椅。加强制度建设,开展近视和疾病预防宣教,严格食品安全管理。

协同育人,推动资源深度联动。推动学校设施周末和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制定使用规则和预约制度。学校与社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健康体检等活动。

平等发展,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在流动儿童集中区域增建公办学校,落实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待遇”。加强普特融合,建立特殊需求儿童家庭支持小组。

多元融合,构建课程活动体系。开展跨学科实践教育,开发“武汉特色”校本课程和特色研学路线。

■ 让“家门口”的儿童友好氛围触手可及

潘兰 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协常委,东西湖区予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全龄共享的社区空间网络。打造儿童友好微空间矩阵,针对老旧社区推行“边角料激活”计划,利用闲置岗亭等改造成童趣驿站。构建安全通学路径体系,推广“彩虹斑马线+智能护学”模式,试点安装地磁感应警示装置。创新全龄友好设施配置,在社区广场融入“代际互动”设施。

强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友好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儿童友好数字地图,整合全市儿童设施数据,开发“江城童乐图”微信小程序。创新“云上共同体”模式,搭建社区儿童作品数字展厅。

注重资源整合,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设立市级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以“空间冠名+服务植入”方式参与,改造儿童图书馆等。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高校建立儿童友好规划师培训基地,开展社区工作者专项培训。

■ 发挥专业社会组织作用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

谭玉华 武汉市硚口区政协委员,北京德和衡(武汉)律师事务所管理主任

重培育,优选一批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构建竞争性主体选拔机制,推行留守和困境儿童公益创投项目竞标制度,通过“资质审查、方案比选、现场答辩、专业评审、社会公示”五个维度的筛选体系,精选一批优秀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参与关爱服务。

重实践,赋能一批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构建公开透明的儿童关爱服务目录体系,推动社会组织深度融入四级关爱服务网络,创新“基层儿童工作者+专业社会组织”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定期沟通协调会议制度,完善爱心妈妈常态化探访、家庭学校协助、社会组织补充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关爱服务。

重宣传,展示一批优秀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建立儿童服务案例智库,健全多维品牌传播矩阵,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报道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中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