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政协要闻

最亮的星!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举行,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高宗余获省科技突出贡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7
【字体:

  6月25日,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汉举行。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省委书记王蒙徽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主持会议。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邵新宇传达国家布局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关意见。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孙伟,省委副书记李荣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玲出席会议。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蒙徽为202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潘垣院士、高宗余院士颁奖,同他们亲切握手合影,邀请他们在主席台就座,并一起为2021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

  时隔一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再度揭晓,“星光大道”也再次铺就。洪山礼堂前,鲜花簇拥的百米红毯直通会场。10位科学家作为我省科技工作者的代表,走向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他们是:

  刘胜、董念国、侯浩波、袁志明、宋保亮、谢树成、周翔、高宗余、潘垣、李德仁。

  高宗余:“桥”见最好的时代

  你也许不曾见过他,但一定见过他造的桥!他就是住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高宗余。58岁的高宗余,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复杂环境跨海桥梁建造领域有“独门秘籍”,30多年设计了包括京广、京沪高铁跨长江、黄河大桥在内的50余座特大型桥梁,这些“世界之最”宛如一颗颗明珠,托起了他的建桥人生。

  “武汉成为中国桥梁原创技术策源地”

  “上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拉开了中国现代化大型桥梁建设的帷幕。如今,中国桥梁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中国建造’的亮丽名片。”站在领奖台上,高宗余说,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中铁大桥院团队,属于全体湖北桥梁建设者。

  近20年间,仅在武汉的江面上,高宗余见证了10座新桥先后建成通车。但是,从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到长江二桥建成,却用了38年。

  这背后,是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桥梁技术的突破。高宗余感叹:“当年,全国桥梁科技精英汇聚武汉,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70年赓续传承,武汉已经成为中国桥梁的人才高地。”他介绍,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就培养了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自主突破核心技术,到引领世界桥梁科技进步,湖北武汉成为中国桥梁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引领者。

  始终将推动中国桥梁事业发展,赶超世界桥梁科技领先水平作为奋斗目标。高宗余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37年,系统构建了高铁大跨度桥梁建造成套技术,使得我国高铁桥梁的跨越能力、承载能力、行车速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创性地开展多塔缆索承重桥梁技术研究,攻克其刚度控制、关键结构与建造技术的世界性难题,使得千米级三塔悬索桥率先在中国得以建成;研发了复杂环境下跨海桥梁建造系列技术,推动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由内河走向海洋。

  “现在是中国桥梁工程最好的时代”

  1990年,高宗余参与到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工作,负责力学计算。这是他人生中设计的第一座桥,这一年他26岁。

  “每一座桥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管看到也好,经过也好,都会很亲切。”高宗余说,现今,他已主持设计了包括天兴洲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在内的一大批特大型桥梁。其中,沪苏通长江大桥临近长江入海口,跨度达1092米,这是中国桥梁跨度首次超过千米。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50年的时候,当年来华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苏方桥梁专家康坦斯丁的孙女受邀来武汉访问,看着一座座横跨长江的雄伟大桥,她感慨:“当年的徒弟早已成为了师傅。”

  “现在是中国桥梁工程最好的时代。”高宗余说,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大保护对桥梁跨度的需求越来愈大,桥梁科技不断创新。正因为如此,这一代的桥梁工程师才能在祖国大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留下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