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政协委员 > 委员风采

董菲:聚焦长江文化 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信息来源: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4-24
【字体: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民进市委副主委 董菲

董菲,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民进武汉市委副主委,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历史城市及建筑修复专业博士,武汉大学兼职导师,个人曾获评武汉市“十百千”人才、武汉市黄鹤英才等荣誉称号。

走在风景秀美、游人如织的汉口江滩公园,董菲委员回忆起她刚参加工作时,这里的防洪堤外是大片荒滩,摇摇晃晃的码头栈桥、破败厂房及搭建物比比皆是的情景,“经过20多年的江滩和滨江区域建设发展,如今的武汉形成了全国罕见的夹江发展城市格局,气势磅礴的长江和蜿蜒秀美的汉江相得益彰。”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国际所所长、市政协委员董菲表示,自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江滩建设与城市融合发展,悉心构建彰显母亲河与城市成长的缕缕根脉。

作为武汉市政协委员,董菲常常告诫自己:多提专业的点子、有用的点子。近年她聚焦长江文化,发挥专业优势,为武汉城市品质的提升,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建议。在《擦亮武汉封面区,加快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江汉关节点建设的建议》中,董菲委员提出,应站在长江文化角度,全面梳理江汉关及码头、水文站等相关水工遗址,讲好该区域的文化故事;围绕江汉关历史城区,江、园、城一体化建设,形成城市“封面”区,打造国际交往中心节点等。

“以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为契机,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努力提升城市安全、生态维育、人文凸显、交通便捷、经济提升五大功能,将百里生态廊道打造成万里长江‘最美岸线’。”在《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打造世界滨水名城的建议》中,董菲委员提出,充分尊重岸线的生态环境和城乡腹地的发展需求,守牢长江生态安全底线,按照城市段、城郊段和农村段三种策略区对全域空间分主题布局,宜林则林、宜荒则荒、宜园则园,农村段生态“保育”,城郊段产业发展“补短”,主城段功能品质“做精”,在历史片区、城市阳台、市政设施、道路交通、生态修复、绿地公园等方面开展高品质提升工作。

在《关于积极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的建议》中,董菲委员提出,武汉应积极谋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结合武汉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研究和工作路径,应突出先行区的“标杆示范”作用,集中展现长江文明的精神特色,着力打造长江大保护及生态创新建设典范与国家双创转型文旅示范区。

满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肩负政协委员的责任,董菲的政协履职和本职工作相互促进。平时工作中她对每处现场反复踏勘,确定“留改拆”对象前,常常扒开墙砖、铺地面层查看原始材料和施工工艺,争取不遗漏一处历史遗迹;每到一个社区多渠道走访原住民、原厂职工,收集具有共同记忆的史料,充实场所人文内涵。其主持设计的《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山水筑城 与古为新 汉阳旧城更新》等多个项目获得全国、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她瞄准被低估的武汉近现代工业文化价值,申请《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工业文化保护研究》课题,历经多轮遴选,列为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十大重点课题成果之一,同步提出了以武汉市现存国家级工业遗产为基底、滨江景观要素组网、产业经济与文旅生活融合的发展思路,并向湖北省建言携手长江流域城市共同构建长江工业文化网络等系列建议。在兼任的武汉大学等高校创业导师课程中,董菲委员不仅在课堂上系统讲解武汉市前世今生的城市文脉和城乡发展,还坚持带学生参观武汉三镇特色空间,现场感受长江和城市的勃勃生机,带动更多青年热爱这座城市。

2022年长江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武汉市从空间建设、文化活动、社会治理多层面多维度地展现长江中游超大城市发展示范作用,致力将长江的地理标识提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地标。董菲委员表示还要持续跟进研究,在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理念、不断充实新技术。“大家共同献计献策,社会各界共同缔造,相信武汉一定能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