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丨武汉市政协建议——推动“AI+行业”联合攻关
2月18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外发布。这是继《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之后,武汉首发人工智能支持政策。3月26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调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时表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创新高地。
据悉,武汉是疫后获批的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城市,也是首个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城市。2024年,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为1326家,其中大型企业72家、中型企业351家、小型企业749家、微型企业154家。
如何进一步发力“人工智能+”行动?6月26日,武汉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聚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要议题协商建言。
民建武汉市委会认为,与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武汉要对标《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场景开放”任务,在市、区两级政务系统全面推广AI公文生成、智能决策助手等工具。要推动“AI+行业”联合攻关,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应用研发企业,在光电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发20个垂直行业大模型。要整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等资源,打造全市统一的智能算力服务网络。
市政协常委、民进武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芬建议,完善全市应用场景创新统筹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发布场景清单,在自动驾驶、数字孪生、金融科技等领域率先探索示范,率先推动“光芯屏端网”等产业新赛道场景落地。
作为全国科教重镇,武汉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在高等教育资源、产业经济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优势突出。市政协委员张冬慧建议,创建“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大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试验区。要整合武汉高校资源,设立“人工智能+X”跨学科联合学院,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深度融合。要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交易、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要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九三学社社员、湖北数字产业联合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博闻代表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建议,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协同推进模式,开发适配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的算法、模型等通用基础服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顶尖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快建设先进医疗、生物工程、地理计算、遥感计算等本地优势行业算法、数据要素示范库等,为重点链上企业提供一站式AI需求建设方案。

《人民政协报》(2025年08月04日 第 6 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民政协报|王兴文:武汉市武昌区政协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助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