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献策1 共绘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 加快武汉新城建设 打造“世界光谷”
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主委 梁鸣
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省、市支持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供给和创新,推动省、市参与设立武汉新城基金。升级城市合伙人计划,争取省、市参与高端人才招募项目,加大关键领域人才自主培养力度。
加强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推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强化链主企业引领,推动实现“引企聚企”。加速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缺口,开展精准招商。
筑牢科创基础,打造创新策源高地。加快运营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推动科创供需精准匹配。加大力度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规划。高标准建设运营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大运营经费、人才引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支持力度。
提升开放水平,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加快建设武汉新城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充分发挥花湖机场客货联运功能,逐步完善国际交往基础设施。深化自贸区和综保区改革创新,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开拓国际市场。
优化公共服务,激发新城发展活力。优化市政能源、通信保障、消防等生命线工程,提升城市综合安全韧性。打造立体交通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培育特色创新文化,推动“敢于冒险、鼓励创新”的文化传承。打造特色街区、社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优先,建设生态新城。
■ 发挥创新策源地优势 打造世界级北斗产业集群
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春和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北斗创新策源能力。加强北斗领域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和可及性,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北斗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基础研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国际中心建设,推动北斗在低轨卫星增强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
强化要素集聚,构建北斗全链条产业集群。建设集“研发集群、中试认证、产业孵化、成果转化、专家智库、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科技金融”于一体的国家级北斗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北斗产业商业化、市场化集中的用户段,以武汉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加快推进配套园区建设,构建我省北斗全产业链集群,培育壮大北斗终端头部企业。
强化需求创新,打造北斗全区域转化应用集群场景。支持环高校北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中试—转化—认证—市场”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成立专门服务北斗产业的商(协)会,举办高质量产业论坛。跨行业领域和所有制结构开放北斗应用场景,带动企业做大做强。
■ 推动数字建造发展 构建现代建造产业体系
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高宗余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展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围绕智能建造装备、BIM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方面,以“小切口”打造智能建造典型应用“大场景”。丰富智能建造在水务、园林、城市更新等板块的应用场景,做大项目蓄水池,通过加强对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和培育,加快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创新。
打造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建立新的产业生态。围绕武汉新城、长江新区等高质量发展功能区域,规划布局智能建造产业园区,招商引进建筑业、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企业,围绕打造“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等智能建造特色产业开展跨界创新,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培育完整、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打造智能建造千亿产业集群。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目标,以智能建造为技术支撑,以建筑工业化为产业路径,提升企业品牌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武汉建造”向“武汉智造”迈进,为“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加快推动长江新区建设成势见效 打造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市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顾露露
建好亮点区块,加快成势见效。加强产业功能导入。围绕总部经济和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承载多元活力的产业创新天地。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围绕项家湖生态公园和政务服务中心,逐步建设以政务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音乐厅、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区级设施以及中央水轴公园、城市阳台、江湾创新等标志性工程,打造亮点板块。
抓实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构建“132”现代产业体系,把长江新区建设成为武汉“第四极”。积极推进新区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产业园(原阳逻开发区)、临港产业园、新港空港综保区等3大现有产业园,打好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谋划建设新的产业园区,优化提升2.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大力推进阳逻组团的重型装备制造、钢铁及深加工、建筑材料等产业,五通组团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机电建材等产业稳产增产和技术改造。
■ 探索城市更新投融资新模式 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民建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市自然资源专职副总督察 吴立群
创新融资体制机制。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城市更新REITs产品(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进行融资。采用“城市合伙人”机制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多主体共同分担投资成本及风险。探索设立武汉城市更新基金,促进市场化主体参与基金运作。建立政府、企业、产权人、群众等多主体参与机制,将公众参与贯穿于城市更新全过程。
根据项目分类施策,对我市32个城市更新项目进行科学分类,每种类型遴选1—2个重点项目集中资源优先推动,打造同类型城市更新项目模板。探索“一地一策”的土地经营方式,多举措实现资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