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协 > 建言献策

市政协召开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9
【字体:

  2020-9-29 07版(相关版面请见附件) 9月23日,市政协召开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围绕“抢抓5G等新基建机遇,促进城市新一轮发展”议题开展协商。

  会上,吴大志等7名市政协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汤云等2名委员作即席发言,3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委员意见建议进行了回应。

  本期“议政与建言”刊发委员发言摘要。

  全力推进5G技术发展

  抢占全球5G发展制高点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市扶贫办主任 吴大志

  武汉作为国家首批5G试点城市,国内最大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要全力推进5G技术发展、网络建设、应用创新和安全保障,为我国抢占全球5G发展制高点做出贡献,并带动城市疫后重振、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建议:

  加强5G技术研发,铸牢应用创新的“科技链”。突破性发展光通信核心芯片、5G承载网络系统设备、射频前端核心元器件、阵列天线、超密集组网、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推动5G技术装备国产化,破解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进国家先进存储器产业创新中心、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发挥我市科教优势,推动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与5G骨干企业合作,建设一批联创实验室、应用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5G技术产学研用平台体系;支持科研成果收益市场化改革,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团队按比例持股和分红机制。

  布局5G基础设施,打造泛在泛联的“空间链”。编制“十四五”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立5G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先改造利用现有铁塔、室内分布系统等设施资源,开放机关、国企、事业单位所属设施资源,推动居民小区和市政公共资源开放共享,保障5G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

  建设5G超级大脑,织密循环畅通的“智慧链”。加快建设以大数据中枢、应用支撑中枢、人工智能中枢为架构的“超级大脑”,以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智能交通指挥调度体系、智慧城管执法监督体系、数字派出所警务体系、智慧教育云平台体系、水务监测和远程控制体系为支撑,全面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数据融合贯通、物联智能感知、应用统一支撑、运行精准分析、指挥高效协同各项功能。

  推动5G产业发展,做强数字经济的“产业链”。依托长江新城阳逻片区建设“5G未来科技产业园”,围绕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板块,打造一批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5G产业集聚区,各区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一批5G产业园,形成以长江新城为核心,四大板块为支撑的5G产业组团布局。

  构建5G安防体系,焊实信息安全的“保障链”。加快网安基地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推动地方立法出台。

  建设5G+数字经济双创示范园区

  营造创新生态

  市政协常委、市民建专职副主委 李海波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5G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成长空间。建议:

  明晰5G+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思路。鉴于目前5G技术支撑和应用市场尚未成熟,建议在制定我市“十四五”规划时,明确“十四五”前期作为5G+数字经济产业的战略储备阶段,为5G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提供肥沃土壤。

  完善5G+数字经济产业支撑体系。合理布局5G+工业互联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奠定数字经济基石。二是加强数字平台建设。建设公共化的数据信息存储、传输和分析平台,降低互联网化的成本和准入门槛。通过大型互联网平台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引进国内外大型服务商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加快培育和引进数字技术服务集成供应商,提升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供给能力。

  营造5G+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建设5G+数字经济双创示范园区;统筹布局5G+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重点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高成长的“独角兽”“瞪羚”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分工配合的企业协作体系。

  推动“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

  落户武汉

  市政协委员、易瓦特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 赵国成

  目前,我市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正处于“或跃在渊”的关键时期,建议:

  创新科技研发机制,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加快制定我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性文件,支持我市科研院校积极参与5G工业互联网行业标准编制工作,推动我市企业和高校深化产研融合,在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攻关,加快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华中分中心为企业提供数据应用服务。

  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聚合产业资源,为建设供需双方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应用咨询服务,推动企业转型。

  做强工业互联网会展经济,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会展经济优势,推动“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落户武汉,形成品牌效应,并以此为契机撬动全国和全省产业资源向我市集聚,做强5G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以“5G+智能生产、智慧码头、智慧钢铁、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能检测、机器人、无人机”等典型场景应用为突破口,未来三年拓展上百个工业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发挥技术和产业带动作用,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着力解决居民小区、部分单位

  基站机房等建设“进场难”

  市政协常委、市九三学社专职副主委 付文芳

  当前,我市5G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但距离发挥5G在厚植数字经济土壤的重要作用,更好示范带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尚存差距,建议: 优化规划布局,加快5G创新应用示范引领。优化我市5G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将5G基础配套纳入规划。加快5G技术在重点商圈、大型文化场馆等应用场景的布局。聚焦农业、医疗、教育、制造、商贸、物流、生活服务、社会治理等行业,开展5G应用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快建设一批显著改善制造、服务方式或社会治理模式的示范应用工程,率先在5G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网络基础,形成5G网络设施建设政策合力。加快推进5G网络补盲、补弱建设。完善社区5G网络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进区入户。依托市政道路、地铁、公交站点等设施,推进交通5G网络建设,实现全市交通系统5G信号全覆盖。加速推动多功能智能杆相关规范及标准化文件出台。推进“一杆多用”智慧杆塔改造工程,支持集约利用现有基站站址和路灯杆、监控杆等公用设施;鼓励市、区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公司参与5G建设。 研究制定5G疑难站化解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各区各部门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主动对接、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居民小区和部分单位基站、机房等建设的进场难问题。强化科普教育、宣传引导,广泛凝聚全社会对5G基础设施建设的共识。

  举办5G创新应用大赛

  鼓励开放5G应用场景

  市政协委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局副局长

  知识产权局局长 何兆忠

  为加快推进我市5G应用进一步发展,建议:

  鼓励开放5G应用场景,拓展5G应用。一是鼓励开放应用场景。加快组建全市统一的5G应用场景发布和对接平台,举办5G创新应用大赛,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和领域征集5G应用成果,吸引国内外企业广泛参与,发现应用潜力场景,发掘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加快推进娱乐互联领域的5G应用。加快推进垂直行业领域的5G应用,鼓励在VR/AR、赛事直播、视频直播、动漫游戏、互动影院、文化旅游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和开展5G应用。丰富教育、娱乐、传媒等领域的4K/8K、高清视频节目源,促进新型信息消费,扩大5G用户群体。三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5G应用。搭建5G智慧医疗卫生平台,在实时疫情预防预警、监测监控、应急响应、诊疗救治、跟踪服务、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大应用创新力度。四是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的5G应用。结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构建超大城市管理的5G典型运用场景,在江河湖泊水位调蓄、桥隧安全、交通流量诱导等方面加强融合运用,形成特色和示范效应。

  制定武汉特色框架方案

  推进我市“城市大脑”建设

  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潘春旭

  5G技术应用将促进“城市大脑”更加智能化,为智慧城市赋能。目前,同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城市大脑”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

  制定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大脑”建设总体框架与应用方案,构建促进“城市大脑”建设的发展规划、技术标准、人才机制、安全体系等,合理规划“城市大脑”未来各阶段的主要建设目标和应用领域。在统一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各环节、各领域的专职机构及职责,落实“城市大脑”安全运行主体责任,使“城市大脑”的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提升城市数字治理水平。围绕2021年底基本实现5G市域全覆盖的目标。全力打造覆盖全城全域的5G传输网络与智能连接系统,准确地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加强城市数据融合,支撑“城市大脑”建设与运行,促使城市运营管理实现物联全感知、数据全采集、事件全掌控,实现对城市运行状况的全方位感知、智能化分析、科学化预判。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指挥和应急处置,全力打造智能化、集成式、下沉式政府,让城市运行更聪明、治理更高效。

  构建新一代城市智慧信息体系

  让5G“飞入寻常百姓家”

  市政协常委、武汉力龙数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余龙

  为充分发挥5G作为城市社会治理和智慧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

  参照5G国家标准,探索社会治理武汉模式。在全国率先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数字治理技术生态及城市数脑项目,争取将我市纳入国家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

  共享5G公网资源,以网络切片技术为基层网格部署虚拟5G专网,实现平面工作网格变立体数据网格,为便民服务和预警预防提供数据支撑。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北斗网格码技术。对人口等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编码标识,统一数据入口,建设并引入地理空间数据服务系统,以北斗网格码为索引要素,建设共享北斗网格底图,向市、区、街道、社区提供数据共享。另一方面要整合信息平台。以智慧武汉民呼我应信息化平台等为基础,融合5G技术,强化民意诉求数据汇集、分析研判和预测预警等功能。

  以5G构建新一代城市智慧信息体系,助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并拓展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物业、高空抛物智慧预警监控和城市体检平台等,真正让5G新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衣食住行提供更多数字便利化服务。

  即席发言》》》

  现场,市政协委员、武汉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汤云,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办公厅副主任徐涛作即席发言,就打造“智慧水务”大数据应用、促进5G智能联网汽车发展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3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委员意见建议进行了回应。

  汤云委员建议,将分散的数据信息集成,市民通过一个手机入口就能办好想办的事,同时还能一呼有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回应,该局已在《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2020-2022)》中,把民生服务“一码互联”列为重点应用,着力建立民生服务统一的移动端入口,打造网上移动“市民之家”。

  目前,正依托武汉健康码,构建全市通用的“市民码”,连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应用,实现“多码合一、一人一码、一码互联”,覆盖生活缴费、智慧停车、公共交通出行、预约挂号、社保公积金查询、交通违法处理等各类信息服务。

  徐涛委员建议,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充电桩利用率。要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示范引领作用,并加快推进我市公交、出租、网约车使用新能源车。同时,还要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支持力度,为市民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提供便利创造条件。

  市政协召开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